节点文献
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教材的再认识
【关键词】 ;
【正文】 一、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新改变。
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第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第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第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第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在课堂中巧设疑问,也能引导创新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各种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化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实施提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
针对实际教学中所总结和发掘出的各个问题。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我将做如下的改进。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4、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5、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第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第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第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第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在课堂中巧设疑问,也能引导创新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各种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化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实施提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
针对实际教学中所总结和发掘出的各个问题。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我将做如下的改进。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4、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5、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2:19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