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导入艺术
【关键词】 ;
【正文】所谓导入就是课文的开头,也叫课“引子”或“导语”。作为课文教学的开场白,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拉开这节课的序幕,就能快速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说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和作品的内容等因素灵活设计导语,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背景导入法。
语文是一门文化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这种特点,一些教师上课通常会介绍一些关于课文的文化背景,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事件发生的原因、事情的重要性等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
在讲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以这篇文章的相关历史背景——十年浩劫时期导入,讲述了这个时期一些代表性的症状,然后还介绍了此时作者心中因弟弟生命垂危而感到焦虑和悲痛的情感。但是所有的这些愁苦似乎在作者经过一株紫藤萝花时释然了。为什么一束小小的紫藤萝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领略这株紫藤萝花的魅力。
这样,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个写作背景后,再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有目的性地来学习课文,能更深层次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二、故事导入式法。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先讲关于齐威王的故事: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入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三、画面导入式法。
如在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设计的导语是:鹅毛般的雪花夹在雪沫中飞舞着,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下来,然后慢慢地躺在湿润的大地上,四周一片纯白,安谧寂静,美极了。接着播放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悠扬的旋律,唯美的画面,激起了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五、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情境导入式法。
教学《永久的悔》时,用歌曲导入(多媒体播放刘和刚的《母亲》)(创设情景,让学生受到感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曲是一个军人唱给母亲的赞歌,“无论我走到哪里,儿都在娘心尖上挂。”是的,“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季羡林先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娓娓向我们道来,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在动人的歌声里,学生们被那种深深的母爱所打动,在这种情境导引下很快进入角色。
七、从反常态的生活现象导入法。
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试考得出色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当然是欢乐,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考得好,父母还会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但是,“高考”中了举人的范进随后的举动却似乎有背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常态。
所以在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反常,就仔细地研读了课文,认为致使范进疯了的原因不应该仅仅归结为中举后“喜极而疯”,而是在当时金榜题名对于一个读书人在社会上下——包括家庭、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乃至社会各个阶层中间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及压力,使一般读书人难以承受。这一点从周围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以及他本人年纪一大把却仍对科举考试念念不忘可以洞见。这个结论正是学生考察范进中举前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他的邻居、甚至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过程中发现的。由此可见,作者描写范进中举后疯了的用意在于揭露科举制度所毒害的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而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背景导入法。
语文是一门文化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这种特点,一些教师上课通常会介绍一些关于课文的文化背景,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事件发生的原因、事情的重要性等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
在讲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以这篇文章的相关历史背景——十年浩劫时期导入,讲述了这个时期一些代表性的症状,然后还介绍了此时作者心中因弟弟生命垂危而感到焦虑和悲痛的情感。但是所有的这些愁苦似乎在作者经过一株紫藤萝花时释然了。为什么一束小小的紫藤萝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领略这株紫藤萝花的魅力。
这样,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个写作背景后,再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有目的性地来学习课文,能更深层次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二、故事导入式法。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先讲关于齐威王的故事: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入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三、画面导入式法。
如在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设计的导语是:鹅毛般的雪花夹在雪沫中飞舞着,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下来,然后慢慢地躺在湿润的大地上,四周一片纯白,安谧寂静,美极了。接着播放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悠扬的旋律,唯美的画面,激起了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五、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情境导入式法。
教学《永久的悔》时,用歌曲导入(多媒体播放刘和刚的《母亲》)(创设情景,让学生受到感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曲是一个军人唱给母亲的赞歌,“无论我走到哪里,儿都在娘心尖上挂。”是的,“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季羡林先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娓娓向我们道来,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在动人的歌声里,学生们被那种深深的母爱所打动,在这种情境导引下很快进入角色。
七、从反常态的生活现象导入法。
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试考得出色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当然是欢乐,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考得好,父母还会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但是,“高考”中了举人的范进随后的举动却似乎有背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常态。
所以在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反常,就仔细地研读了课文,认为致使范进疯了的原因不应该仅仅归结为中举后“喜极而疯”,而是在当时金榜题名对于一个读书人在社会上下——包括家庭、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乃至社会各个阶层中间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及压力,使一般读书人难以承受。这一点从周围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以及他本人年纪一大把却仍对科举考试念念不忘可以洞见。这个结论正是学生考察范进中举前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他的邻居、甚至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过程中发现的。由此可见,作者描写范进中举后疯了的用意在于揭露科举制度所毒害的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而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0:08
- 【点击频次】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