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应对对策

 

【作者】 黄国清

【机构】 京南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近年来,“留守儿童” 的生存与教育状况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来分析解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探究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解决措施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的途径。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1.感情脆弱,自卑感强。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2.亲情缺失。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性格缺陷。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4.价值观的扭曲。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 加强家庭教育。(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其次,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提高管教质量。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它是造成儿童社会化水平高低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家庭管教方式是儿童早期攻击和叛逆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要慎重选择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用更多的温情、鼓励来教导子女,惩罚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再次,建立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亲子间情感互动的产物。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能满足其生理上的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儿童对爱与温情的体验是和对母亲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儿童与父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应该意识到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给他们理智的关爱,爱而不溺,严而不厉,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健康成长。(2)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2.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一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3. 完善社区管理职能。社区的家长学校和村级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的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山区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更是一种“凭良心”的事业。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教育多献一点爱心,多出一点力。
  • 【发布时间】2019/11/28 14:57:44
  • 【点击频次】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