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式阅读

 

【作者】 刘方正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肢解文本、胖化分析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做法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到了五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如果再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灌输知识,势必影响到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情境中获得启发,在赏识激励中获得成功,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积淀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开放式阅读   兴趣爱好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点个人感想与做法。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朗读,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一篇范文,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学生去品尝,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可以说,不读,就无法学习语文。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环境,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构建开放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多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2.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展阅读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更注重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教课文时,可提出“我们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出出金点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课文内容设计学习方法,绘画、朗读、表演、书法等等均可,让学生从中体验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同时,要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说文字阅读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校园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语文阅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浓厚的阅读环境。小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喜欢童话故事、绘本等一类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板报、图书角等资源,设计图文形式的故事板报,在图书角收集有意义的童话故事书,让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愿意去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有阅读的意愿,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减少作业量。或者老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交流会、美文朗读竞赛、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五、强化语文阅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渗透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逐渐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对于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全的小学生来说,老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学会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和技巧。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体裁相同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通过对比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同样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景致,体会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美,从中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比如,在教学古诗词阅读或者故事类文章阅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所谓探究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文章时,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充满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许静洁.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阅读的必要性与应用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48)
  [2]王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7.(9)
  [3] 陈之忠.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2013.(08)
  • 【发布时间】2019/11/28 14:55:28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