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应用技巧
【关键词】 ;
【正文】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作文教学花去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文也只是疲于应付,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对生活关心不够,体验不深,直接生活积累贫乏;(2)阅读较少,阅读中所吸收的营养更少,间接积累少;(3)写作手法和技巧、语言运用能力未能过关。对此,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的搜集方法与写作素材的应用技巧。
一、指导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资源。
写作素材与资源,从获取方式与途径来区分,可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和间接生活资源。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感悟便可以直接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体验;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方式从书籍、报刊等媒体上所获得的生活内容以及对他人生活的体验。我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素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类,使学生有章可循,搜集方便,让每个学生分门别类建立一个作文素材库。
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白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木,使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素材。
2.社会资源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观察和了解社会肤浅。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我们建议学生节假日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视的品牌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报纸、网络、广播等等,随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3. 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究中,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
譬如,就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特别是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一些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
4.情感资源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和提升灵魂的过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学生把宏观资源细分,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积累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的应用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手头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素材,然而,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挖掘作文素材,用活手中的素材。
1.学会思考生活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时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产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努力做到:(1)因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2)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3)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4)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5)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6)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7)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2.学会创新
“文贵新,文贵奇,文贵独树一帜”。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话虽夸张,但在某中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一是主题新。故事新编不能局限于原著的思想内容,而是要以今天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主题,善于找到原著思想、任务等于现实生活的切合点,从而推陈出新,别出心裁。
二是人物新。要善于把原著中的人物“搬”到当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中来,让人物既保留原著中的性格特点,以自己特有的性格逻辑推动故事情节,又要使其性格有新的发展,形成“古人”眼睛看今天、古代的戏今天唱的艺术效果。
三是语言新。在叙述语言上,既可沿用原著的风格,也可以对原著的一些名句加以改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3.学会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譬如,一件令人喝彩、发人深省的事件,即可用在写人为主的文章中,也可用在以写事为主的文章中。
一、指导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资源。
写作素材与资源,从获取方式与途径来区分,可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和间接生活资源。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感悟便可以直接获得的生活内容及体验;间接生活资源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方式从书籍、报刊等媒体上所获得的生活内容以及对他人生活的体验。我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素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类,使学生有章可循,搜集方便,让每个学生分门别类建立一个作文素材库。
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白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木,使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素材。
2.社会资源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观察和了解社会肤浅。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我们建议学生节假日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视的品牌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报纸、网络、广播等等,随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3. 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究中,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
譬如,就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特别是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一些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
4.情感资源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和提升灵魂的过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学生把宏观资源细分,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积累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的应用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手头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素材,然而,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挖掘作文素材,用活手中的素材。
1.学会思考生活
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切入点,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时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产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努力做到:(1)因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2)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3)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4)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5)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6)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7)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2.学会创新
“文贵新,文贵奇,文贵独树一帜”。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话虽夸张,但在某中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的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一是主题新。故事新编不能局限于原著的思想内容,而是要以今天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主题,善于找到原著思想、任务等于现实生活的切合点,从而推陈出新,别出心裁。
二是人物新。要善于把原著中的人物“搬”到当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中来,让人物既保留原著中的性格特点,以自己特有的性格逻辑推动故事情节,又要使其性格有新的发展,形成“古人”眼睛看今天、古代的戏今天唱的艺术效果。
三是语言新。在叙述语言上,既可沿用原著的风格,也可以对原著的一些名句加以改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3.学会一材多用。
我们的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很多同学还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写?其实话题具有兼容性,写作的材料也具有互通性。譬如,一件令人喝彩、发人深省的事件,即可用在写人为主的文章中,也可用在以写事为主的文章中。
- 【发布时间】2019/11/28 14:54:18
- 【点击频次】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