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格 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学优势,增强自学意识,加强对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指导初中生掌握语文自学的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展卷而能自通,执笔而能自度”了。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    
  1、课前即兴演讲: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三至五分钟的即兴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精心设计导语: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设计的导语如: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课堂精心设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
  二、指导学习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1.新课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持提问的积极性。学生从不提问到产生疑问是一大进步,不断提问,不断解决,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步骤为:(1)通读全文,对新课有个大体了解;(2)细读课文,对词、句意、段意仔细揣摩;(3)再读课文,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对不懂的字打上问号,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作出标记,特别注意的问题标出重点符号等,以便上新课讨论或发问时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会学有目的,学有收获,从而尝到甜头,产生兴趣,形成习惯,调动预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2.旧课的复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并及时复习旧课。复习可分散进行或系统操作,分散复习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或一课一课用比较短的时间复习;系统复习是指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也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地理解和消化过程。重点要把握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将书由厚读薄,并翻阅错题档案,再现原有知识上的漏洞,以求深化理解。
  3.查漏补缺
  任何学生在上课时,都可能遇到疑难问题,不懂或弄错,也不可能在课堂上记住或巩固所学的全部内容。因此,为了真正巩固知识,在复习时对课堂学习中存在或遗留的问题进行查实补充和改正是十分必要的。
  查漏补缺首先要知道知识的“漏洞”在何处。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有意识、有系统地查找知识漏点,还要在查找的漏点上作好明确的记号,如果在上新课或复习课时,遇到自己不懂,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地方,也应有标记符号,以便课后补正。
  对于自己总感到学得不扎实,记得不够牢固的内容,或者自己觉得还需要再次学习的内容,也有必要进行加强和补充学习,因为这些内容有的已成为知识上的“漏洞”,有的则很可能转化为“漏洞”,通过补漏学习,已经理解透彻并记牢的内容,自己再作上“已懂”和“已知”的标号,如此逐项查证补实,直到自己觉得踏实时为止。
  三、教师放手,注重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宽到最大程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如《黔之驴》一课,学生可以自己登台表演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道具,完全可以把这些文字描写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自学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教师往往认为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学,讲读课文一定要讲。其实不然,像《风筝》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鲁迅先生的经历由学生自读、复述,效果远远比教师讲解好。至于主题思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也未能解决的,教师要鼓励他们开展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的理论知识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课内阅读学习,也强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像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比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四、走出课堂,走进课外资源
  课堂学习固然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满足于利用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就会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也会使学生形成狭隘的思想观念和僵化的学习方法,难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要提高语文的自学能力,课外阅读应值得重视。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读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阅读时要注意搜集积累典故、名句、妙段、巧语;看电视新闻联播时,在大脑中记下国内外大事。这些都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效率。社会、校园、家庭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也是获取知识营养的广阔空间。应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以弥补第一课堂学习的不足。
  总之,一切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思想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实用的,只要是能联系语文学习实际的,教师都可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灵活地、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作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用以学习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 【发布时间】2019/11/1 9:26:25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