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探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已成为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了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而阅读因为综合考查能力强的特点,被放在了四大技能中的主要位置。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根据能力要求,不难看出,阅读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一个高中英语老师,如何准确、有效地提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首先,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成为研究的第一步。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整篇文章学完后,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却很少。新型的阅读课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路人。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真的做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 在讲解中导入文化知识;关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沐莘教授曾总结道:“语言和文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语言就有一种文化。但二者密切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文化有共同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讲解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文章产生的时代、历史性,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西方不同的语言交际习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把握。
二、 词汇讲解注重内涵扩展;词汇是文章的灵魂载体,对词汇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把握。在未讲解本篇文章词汇之前,让学生了通过回答问题了解文章大意,对部分要求掌握的词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掌握大意及使用,让学生学会根据文章上下语句猜词义,在未讲解单词之前,要求学生对单词了解基本意义,试着自己总结其使用方式及特点,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单词讲解时,注重单词根本意义的扩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单词意义及不同的使用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和理解力,提高学生面对陌生单词的理解力和要求掌握单词的正确使用,减少理解阅读文章的词汇障碍。
三、 激发学生主动挖掘作品的积极性;阅读文本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基本意义也就成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本质上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而解读作者的感受和思想。所以,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成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解读为基础,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只是教学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只有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途径,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才会真正指导学生的下一次阅读,才会真正步入“教是为了不教”、由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境界。让学生积极主动挖掘作品的意义才是一堂提高能力的阅读课。
四、 在课文讲解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生对文章词汇、背景和基本意义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和定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的几十分钟,在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真的“动”起来、“想”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对每单元阅读文章的仔细讲解,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语法和句型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除此以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相当重要。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阅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将要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实践的高中生,其对英语的把握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联系着学生的英语表达和写作,它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教师本身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标即将普及之时,不断探索与课标、发展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师的一个长期的任务。
根据能力要求,不难看出,阅读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一个高中英语老师,如何准确、有效地提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首先,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成为研究的第一步。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整篇文章学完后,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却很少。新型的阅读课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路人。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真的做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 在讲解中导入文化知识;关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沐莘教授曾总结道:“语言和文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语言就有一种文化。但二者密切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文化有共同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讲解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文章产生的时代、历史性,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西方不同的语言交际习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把握。
二、 词汇讲解注重内涵扩展;词汇是文章的灵魂载体,对词汇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把握。在未讲解本篇文章词汇之前,让学生了通过回答问题了解文章大意,对部分要求掌握的词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掌握大意及使用,让学生学会根据文章上下语句猜词义,在未讲解单词之前,要求学生对单词了解基本意义,试着自己总结其使用方式及特点,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单词讲解时,注重单词根本意义的扩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单词意义及不同的使用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和理解力,提高学生面对陌生单词的理解力和要求掌握单词的正确使用,减少理解阅读文章的词汇障碍。
三、 激发学生主动挖掘作品的积极性;阅读文本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基本意义也就成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本质上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而解读作者的感受和思想。所以,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成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解读为基础,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只是教学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只有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途径,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才会真正指导学生的下一次阅读,才会真正步入“教是为了不教”、由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境界。让学生积极主动挖掘作品的意义才是一堂提高能力的阅读课。
四、 在课文讲解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生对文章词汇、背景和基本意义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和定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的几十分钟,在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真的“动”起来、“想”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对每单元阅读文章的仔细讲解,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语法和句型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除此以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相当重要。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阅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将要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实践的高中生,其对英语的把握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联系着学生的英语表达和写作,它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教师本身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标即将普及之时,不断探索与课标、发展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师的一个长期的任务。
- 【发布时间】2019/11/1 9:26:06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