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任彦洁

【机构】 习水县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令教师伤神、学生头痛的薄弱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古诗词语言高度精练,学生接触不够多;内涵丰富,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感到乏术,学生感到乏味。而实际上诗歌本身深刻的思想、流畅的节奏、优美的意境深受许多高中生的欢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引领得当,点拨贴切,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喜爱诗词表面的基础上深得其内涵,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如何教好古诗词的问题上下工夫.加深文化底蕴,提升研究水平。
  一、引导情感介入。
  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而常常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成为诗人们创作中永远难解的“情感锁链”。文人相同的气质和际遇又使一代一代的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构思、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就能通过这种相似作品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温故知新,较好的把握新杰出的诗词,同时又能将作品互相渗透、互相参照,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感受。例如送别是古代诗人们经常吟咏的事情,然而,不同气质的诗人对别情的抒发也是不拘一格的。李白写来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王维写来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柳永写来缠绵而悲伤:“执手想看泪语,竟无语凝噫。”(《雨霖铃》……离情别意——人的真挚情感,自古以来不会有什么差别,教师只要善于以旧连新,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感受作品,那么也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假使学生拥有了这样的桥梁,那么走进古典诗词这座艺术宝库可能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而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无疑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强化朗读教学。
  早读课基本上都是自由朗读,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因为,只有教师放开要求学生才不会被既定的解读限制,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学生的朗读兴趣才会被激发。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安排好自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只有这样,“自由朗读”才不会成为“自由散漫”的朗读。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高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
  三、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已经对诗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解读,从中寻找共鸣,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教学《声声慢》,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说出《声声慢》中的叠词一是表现了词人的悲戚,二是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提醒学生关注十四字叠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名家解读《声声慢》中的十四字叠词的精彩文字,就能很好地使学生的解读更加规范,并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四、展开课堂互动。
  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非常的深刻,不是某个学生单面的理解能够进行感悟的。而且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合作性教学与交流。例如,在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通过展开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对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能够有很好了解,体验词人当时的情绪。而且在互动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
  五、进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如,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六、进行探究学习。
  诗词的鉴赏,贵在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上。能把握诗词的意境,意味着对诗词的深层理解。如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何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呢?王维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因此,先让学生把《山居秋暝》一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色用白话把它写出来。转换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诗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诗歌意境把握的过程,因为遣词造句必须符合诗歌的意境。之后,让学生体会所描绘的景色有何特点,能给人以怎样的感受,也就是对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的二度把握。转换之后,学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诗歌的整个的意境是非常的宁静和谐、清幽而又恬淡。
  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 【发布时间】2019/11/1 9:20:29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