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试验环境 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仔细推敲和把握演示实验成功的契点,让实验一举成功
演示实验多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它的特点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就一定要确保演示实验一举成功,这就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选择好实验器材、熟悉仪器装置的构造、原理和性能,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做好实验的预演练习。有一个很简单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有很多教师不能一次成功。记得一次新教师展示课上,教师在做该实验时,先用一烧杯注满水,然后用一硬纸板盖在上面,用手掌用力向下压硬纸板后翻过来,结果硬纸板在手掌压力下出现皱褶而使杯口漏气,失败。他一连做了几次,每次都更加用力,越用力就越不成,最后好不容易才成功了。其实该实验在操作时首先应选取一个集气瓶或普通玻璃杯,要保证让它的口径是圆的(而不是象烧杯有豁口),其次要注满水(杯口以上的水面呈凸起状),再次要选一张亮光的硬纸片(注意不要选太硬的纸壳,这样既不易被水浸湿又容易与水紧密接触),最后可轻轻把纸片放上去,然后用手指轻轻把杯口处压实、再用手掌托住倒过来,即可成功。实验时只要我们细心、多练几遍,一定会找到实验成功的契点的,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挖掘生活资源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促进探究性实验教学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中学生所熟悉的材料,最简单的材料,最常见的材料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改造,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与好奇,善于幻想,勤于比较,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积极可贵的。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本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实践证明,缺少必要的实验手段,缺少感性认识,不利于物理模型、过程的想象,一个成功的实验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的奇效。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短缺实验,尤其是注重针对重点与难点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理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增设有启迪性的小实验提高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思考,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与演示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08期
2.黄梅;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3期
3.何伟杰;让学生在“动”中学习物理[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年10期?
4.杜鹤;如何上好初中物理第一节课[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07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试验环境 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仔细推敲和把握演示实验成功的契点,让实验一举成功
演示实验多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它的特点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就一定要确保演示实验一举成功,这就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选择好实验器材、熟悉仪器装置的构造、原理和性能,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做好实验的预演练习。有一个很简单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有很多教师不能一次成功。记得一次新教师展示课上,教师在做该实验时,先用一烧杯注满水,然后用一硬纸板盖在上面,用手掌用力向下压硬纸板后翻过来,结果硬纸板在手掌压力下出现皱褶而使杯口漏气,失败。他一连做了几次,每次都更加用力,越用力就越不成,最后好不容易才成功了。其实该实验在操作时首先应选取一个集气瓶或普通玻璃杯,要保证让它的口径是圆的(而不是象烧杯有豁口),其次要注满水(杯口以上的水面呈凸起状),再次要选一张亮光的硬纸片(注意不要选太硬的纸壳,这样既不易被水浸湿又容易与水紧密接触),最后可轻轻把纸片放上去,然后用手指轻轻把杯口处压实、再用手掌托住倒过来,即可成功。实验时只要我们细心、多练几遍,一定会找到实验成功的契点的,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挖掘生活资源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促进探究性实验教学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中学生所熟悉的材料,最简单的材料,最常见的材料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改造,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与好奇,善于幻想,勤于比较,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积极可贵的。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本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实践证明,缺少必要的实验手段,缺少感性认识,不利于物理模型、过程的想象,一个成功的实验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的奇效。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短缺实验,尤其是注重针对重点与难点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理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增设有启迪性的小实验提高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思考,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与演示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08期
2.黄梅;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3期
3.何伟杰;让学生在“动”中学习物理[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年10期?
4.杜鹤;如何上好初中物理第一节课[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07期
- 【发布时间】2019/11/1 9:13:31
- 【点击频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