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趣:“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这样的阅读导入,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趣:“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这样的阅读导入,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 【发布时间】2019/11/1 9:10:57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