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实践生活教育 成就课堂精彩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实践生活的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魅力所在。本文拟从挖掘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生活化活动、拓展生活化课堂等四个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如何实践生活教育,作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 生活化情景 生活化活动 生活化课堂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由此可见,实践生活的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善于挖掘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内涵,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用丰富的生活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开展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感恩的心》和学生温馨的家庭生活照,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温馨的氛围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爱。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讨论与交流中联想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和衷心的赞美……感受到了父母在在自己的成长中倾注的心血,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洒满了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洒满了爸爸、妈妈深情的爱。这样,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了父母之爱,触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唤起了他们的情感。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内化学生行为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生活。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还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更重要还是成绩更重要”主题辩论赛活动。辩论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立足于社会中,一方面是诚信,另一方面则是成绩。诚信比成绩更重要!没有成绩,什么都免谈!”“只有成绩,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友谊?如何进行交流?”“我请问对方,刘翔取得奥运会金牌靠的是什么?”“成绩!”“那么,既然靠成绩,说明成绩比诚信重要啊!”“我反对!诚信比成绩更重要!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通过讨论,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诚信至上”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同。
四、拓展生活化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也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课堂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他们在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实践生活、思考生活、回归生活中,提升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让学生就本地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自主确定主题,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同学从不同角度去实地调查、走访、搜集资料,来确定主题,如:“校园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改善某某小区环境卫生建议”、“开发本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等。这样,把教学的空间、探究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也把环境问题、持续发展问题从课本中的内容演变成了我们生活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锻炼了学生责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让他们在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柳勇惠.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9
[3]彭海泉.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8.6
[4]王琪.与生活中学知识,于平淡中获真知.新课程学习,2010.9.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 生活化情景 生活化活动 生活化课堂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由此可见,实践生活的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善于挖掘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内涵,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用丰富的生活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开展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感恩的心》和学生温馨的家庭生活照,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温馨的氛围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爱。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讨论与交流中联想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和衷心的赞美……感受到了父母在在自己的成长中倾注的心血,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洒满了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洒满了爸爸、妈妈深情的爱。这样,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了父母之爱,触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唤起了他们的情感。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内化学生行为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生活。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还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更重要还是成绩更重要”主题辩论赛活动。辩论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立足于社会中,一方面是诚信,另一方面则是成绩。诚信比成绩更重要!没有成绩,什么都免谈!”“只有成绩,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友谊?如何进行交流?”“我请问对方,刘翔取得奥运会金牌靠的是什么?”“成绩!”“那么,既然靠成绩,说明成绩比诚信重要啊!”“我反对!诚信比成绩更重要!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通过讨论,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诚信至上”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同。
四、拓展生活化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也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课堂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他们在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实践生活、思考生活、回归生活中,提升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让学生就本地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自主确定主题,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同学从不同角度去实地调查、走访、搜集资料,来确定主题,如:“校园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改善某某小区环境卫生建议”、“开发本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等。这样,把教学的空间、探究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也把环境问题、持续发展问题从课本中的内容演变成了我们生活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锻炼了学生责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让他们在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柳勇惠.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9
[3]彭海泉.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8.6
[4]王琪.与生活中学知识,于平淡中获真知.新课程学习,2010.9.
- 【发布时间】2019/9/28 10:10:43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