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历史课堂的提问
【关键词】 ;
【正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两种场面:有的教师语言幽默,设问巧妙,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有的教师则不甚得法,缺少设问,教师自己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由此可见,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提问可以说是思维的“发动机”或“催化剂”。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们的教育思想已体现了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一般说来,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等等。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字路口,茫然无措不知何所从,教师恰当的提问就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二、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
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课堂,在课堂提问中就应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路
在明白了提问的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后,课堂上应把握怎样的时机才能使提问最有效呢?实践证明,教师要准确地抓住以下的几个提问思路设计提问,效果比较好。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提问:“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换一个角度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强化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的掌握似乎极易,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而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3.设置障碍,诱导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有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促其思维,令其有所发现。如讲授完“商鞅变法”后,可如下设问:“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既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而我们已学过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例如,我在复习《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时,首先提问(1)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2)近代化的探索包括那几个重大事件?(3)这些重大事件的性质分别是什么?(4)他们失败的原因又是怎样的?(5)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哪些认识?这样经过五步设问,加上教师的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结论,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转贴于 中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课堂高效。
由此可见,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提问可以说是思维的“发动机”或“催化剂”。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们的教育思想已体现了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一般说来,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等等。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字路口,茫然无措不知何所从,教师恰当的提问就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二、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
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课堂,在课堂提问中就应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路
在明白了提问的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后,课堂上应把握怎样的时机才能使提问最有效呢?实践证明,教师要准确地抓住以下的几个提问思路设计提问,效果比较好。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提问:“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换一个角度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强化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的掌握似乎极易,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而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3.设置障碍,诱导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有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促其思维,令其有所发现。如讲授完“商鞅变法”后,可如下设问:“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既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而我们已学过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例如,我在复习《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时,首先提问(1)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2)近代化的探索包括那几个重大事件?(3)这些重大事件的性质分别是什么?(4)他们失败的原因又是怎样的?(5)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哪些认识?这样经过五步设问,加上教师的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结论,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转贴于 中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课堂高效。
- 【发布时间】2019/8/29 13:24:19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