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隔膜,学生鉴赏诗歌存在困难。诗歌鉴赏教学需要为两者构建一个平台,让鉴赏者(学生)和鉴赏对象在同一个平面上对话,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排除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的异己之感,再通过宏观把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话 知人论世 宏观把握
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所谓文学鉴赏,是指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由于古典文学、古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积淀的贫乏,审美能力的有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知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歌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就更难以品味了。由于年代的久远,古诗与现代人本身就存在隔膜,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一个鸿沟。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呢?
首先,教师要设法让鉴赏者(学生)和鉴赏对象在同一个平面上对话,排除古典诗歌的异己之感,把古诗传达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虽然世殊事异,但有些景有些情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日月山川花草鸟树,比如离别乡思失意忧愁。古典诗词在主题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少高深莫测,而只是在文字的组织、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上独具特色,独具匠心,因而也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比如以下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样一个没有细分的大问题让很多学生觉得不知从何写起,大概在课堂上思考了十几分钟后我让一学生口头作答,该生这样答:这句诗写出了春天邻居家桃树开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邻家的向往。我不置可否,而是另外提问:先撇开这道题目,就看诗歌本身,这首诗是大致写什么内容的?学生抓住题目回答:听吹笙。我点拨道:是的,也就是听音乐,既然是一首写听音乐的诗,那么它的主题肯定表现音乐的某种特点的,那么所表现的情感肯定是听音乐的感受,那么即使诗写到其他事物,它都应该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这种情感服务的。接着我又叫了另一位的同学回答,该生答道:这一句写作者怀疑邻家有桃树开出千万朵桃花,是诗人听了音乐后的感觉、想象,通过桃花开得多又热闹,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热烈、欢快。又有一个学生补充答道:桃花盛开是从视觉上看的,而音乐属于听觉,以视觉所看到的事物写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非常巧妙。 这两位学生都把握得很好。我在引导学生时特意点出听音乐而不是听吹笙,因为说听吹笙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而听音乐则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在解读诗歌时也能联系自己平日听音乐的感受,这种情感古今都是相通的,有些音乐让人低沉,有些音乐让人欢快,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到了音乐的欢快。我还让学生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写音乐的古今诗文进行探讨,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从表达技巧各异,语言不一的古诗中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生、诗歌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也需要融入诗歌的情境,才能下笔有神。
第二,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消除与古诗的隔膜。《孟子·万章下》有言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王维人称“诗佛”,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学生如果不了解王维,恐怕对这首诗的意境把握会有些困难。“知人论世”,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积累,只有在平时多关注历史,关注诗人本身,才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第三,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古诗的陌生感,恐惧感,不防把古典诗歌当成一篇现代散文去读,不过是缩小了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宏观把握。一首诗就象任何一篇现代文一样,必然有一个主干——中心,其它的一切枝枝叶叶必然是围绕主干展开。所谓技巧实际上就是枝叶的“生长方式”,如何为衬托主干而长得更美,更合理。于是就有了比喻、拟人、通感、烘托、用典、象征等等。往往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握了题目大致能把握主题情感,把握了这两点就能高屋建瓴,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本人在诗歌鉴赏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一”原则,即“一个中心,一种技巧,一份情感”。碰到任何诗歌,先明确这三个一,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从近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来看,问题是细化了,然而也更注重了宏观测试,也就是对于诗的整体把握。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学生在鉴赏时不可能一个一个考点割裂来鉴赏,比如说鉴赏语言可能连带着鉴赏表达技巧,鉴赏情感肯定是从语言技巧入手,所以这就更需要教会学生宏观把握。
诗歌鉴赏教学一方面要培本养源,引导学生多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历史背景,诗人故事等等,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引领学生对人类的永恒主题、永恒情感进行高度的关注,再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促成古今对话,消除隔膜,宏观把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有扩充了积累,丰富了情感,才有源头活水,只有发自内心喜爱古诗,接纳古诗,才能更好地完成诗歌鉴赏,并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瑞云 刘永慧编《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杨金忠 《文学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话 知人论世 宏观把握
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所谓文学鉴赏,是指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由于古典文学、古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积淀的贫乏,审美能力的有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知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歌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就更难以品味了。由于年代的久远,古诗与现代人本身就存在隔膜,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一个鸿沟。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呢?
首先,教师要设法让鉴赏者(学生)和鉴赏对象在同一个平面上对话,排除古典诗歌的异己之感,把古诗传达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虽然世殊事异,但有些景有些情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日月山川花草鸟树,比如离别乡思失意忧愁。古典诗词在主题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少高深莫测,而只是在文字的组织、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上独具特色,独具匠心,因而也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比如以下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样一个没有细分的大问题让很多学生觉得不知从何写起,大概在课堂上思考了十几分钟后我让一学生口头作答,该生这样答:这句诗写出了春天邻居家桃树开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邻家的向往。我不置可否,而是另外提问:先撇开这道题目,就看诗歌本身,这首诗是大致写什么内容的?学生抓住题目回答:听吹笙。我点拨道:是的,也就是听音乐,既然是一首写听音乐的诗,那么它的主题肯定表现音乐的某种特点的,那么所表现的情感肯定是听音乐的感受,那么即使诗写到其他事物,它都应该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这种情感服务的。接着我又叫了另一位的同学回答,该生答道:这一句写作者怀疑邻家有桃树开出千万朵桃花,是诗人听了音乐后的感觉、想象,通过桃花开得多又热闹,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热烈、欢快。又有一个学生补充答道:桃花盛开是从视觉上看的,而音乐属于听觉,以视觉所看到的事物写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非常巧妙。 这两位学生都把握得很好。我在引导学生时特意点出听音乐而不是听吹笙,因为说听吹笙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而听音乐则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在解读诗歌时也能联系自己平日听音乐的感受,这种情感古今都是相通的,有些音乐让人低沉,有些音乐让人欢快,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到了音乐的欢快。我还让学生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写音乐的古今诗文进行探讨,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从表达技巧各异,语言不一的古诗中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生、诗歌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也需要融入诗歌的情境,才能下笔有神。
第二,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消除与古诗的隔膜。《孟子·万章下》有言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王维人称“诗佛”,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学生如果不了解王维,恐怕对这首诗的意境把握会有些困难。“知人论世”,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积累,只有在平时多关注历史,关注诗人本身,才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第三,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古诗的陌生感,恐惧感,不防把古典诗歌当成一篇现代散文去读,不过是缩小了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宏观把握。一首诗就象任何一篇现代文一样,必然有一个主干——中心,其它的一切枝枝叶叶必然是围绕主干展开。所谓技巧实际上就是枝叶的“生长方式”,如何为衬托主干而长得更美,更合理。于是就有了比喻、拟人、通感、烘托、用典、象征等等。往往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握了题目大致能把握主题情感,把握了这两点就能高屋建瓴,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本人在诗歌鉴赏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一”原则,即“一个中心,一种技巧,一份情感”。碰到任何诗歌,先明确这三个一,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从近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来看,问题是细化了,然而也更注重了宏观测试,也就是对于诗的整体把握。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学生在鉴赏时不可能一个一个考点割裂来鉴赏,比如说鉴赏语言可能连带着鉴赏表达技巧,鉴赏情感肯定是从语言技巧入手,所以这就更需要教会学生宏观把握。
诗歌鉴赏教学一方面要培本养源,引导学生多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历史背景,诗人故事等等,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引领学生对人类的永恒主题、永恒情感进行高度的关注,再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促成古今对话,消除隔膜,宏观把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有扩充了积累,丰富了情感,才有源头活水,只有发自内心喜爱古诗,接纳古诗,才能更好地完成诗歌鉴赏,并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瑞云 刘永慧编《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杨金忠 《文学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 【发布时间】2019/8/29 13:19:57
- 【点击频次】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