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伊春林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淑华 吴振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国有林区的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转型接续和替代产业的发展振兴、森林产品的合理开发及精深加工等生态型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型林区建设的核心的要求,《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国有林区的改革。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心,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大力培植和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林木和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新兴替代产业与资源转型城市的融合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型林业城市。
  “十二五”时期是伊春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启动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启动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天保二期工程的重点国有林区,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发展战略,高举“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大旗,以实现伊春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关于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恢复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积极停止森林主伐、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积极推进苗木产业化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确立和实施,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国有林区改革的深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区诸多转型、升级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伊春林区要发展、要转型,林业要振兴,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建设生态文明,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必须坚持走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道路。要加快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林业职工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实用人才队伍。伊春林校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一所林业职业学校,其定位是立足国有林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伊春林校是中国北方国有林区目前仅存的一所林业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数十所同类学校,在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和改革调整的大潮冲击下,个别的升了高职,其它的都已关停并转。伊春林区地处偏远、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原有的人才也“燕南飞”,造成目前林区建设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已成为省和国家改革发展的一条短腿。因此,伊春林校不仅担负着伊春林区,同时也肩负着我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乃至我国东北、整个北方林业建设所需中等实用人才的培养任务。所以说,伊春林校的地位独一无二,功能无可替代,特别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备受关注的今天,伊春林校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如何更好地为林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办学思路,找准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发展战略,即紧紧围绕林权制度改革、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的各项目标,立足林业、服务地方,根据伊春林区发展的地缘特点、资源优势与社会需求,确立办学宗旨,构建办学体系,在专业设置、科研课题的选择、招生就业方向等方面,抓住林区经济转型的机遇,培养适合林区经济发展的“落地型”人才,开展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林区应用型项目科研,充分发挥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学校实施“以林为主、多元办学”,“教育与培训并举、人才培养与服务并重”,形成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格局。围绕林业经济、冰雪文化和生态文化,开拓专业领域和生源市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年均在4000人以上。送教进军营,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送教下林场,培训下岗转岗职工。
  一、专业建设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围着市场转、专业扣紧需求办”的理念,坚持专业建设“地方为主,企业参与,面向市场、适应需求,”的原则和随着国有林区资源转型“动”,跟着区域接续和替代产业“走”,围绕区域行业企业技能人才“转”,适应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变”的方向。努力构建与国有林区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动态人才需求专业建设格局。
  保证专业适应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点,成立由企业厂长、行业专家、技术员、学科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调研。根据伊春经济产业格局调整战略,应对资源型向公益型城市转型的支柱产业重组 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针对学校已有专业设置,提出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建调研队伍、制定调研方案,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集体审议后,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调整专业布局。计算机应用专业瞄准服务外包方向;现代林业专业注重林下经济植物的保护开发,增开“多种经营技术”;园林专业增开了“组织培养技术”等课程,人才培养紧贴地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形成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市场需求、行业需要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机制。
  强调专业的发展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三个面向”:面向林业着眼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着眼经济转型;面向林区发展着眼实用技术培训。注重“五个结合”:与林区主导经济产业结合;与建设生态林业为主导的现代林业结合;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迅速掘起的林业特色经济相结合;与下岗再就业、创业相结合。兼顾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专业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效益,有利于学校鲜明的“林”字特色,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森林食品”、“北药种植”等新专业; 改造老专业,调整学科方向,开设“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专业”、“现代林业专业”、“木制工艺品专业”,形成了“社会需求,服务跟上”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突出专业的技能性。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专业建设上,十分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关键环节。根据变化了的岗位工具,岗位技术、岗位职责,通过与企业的通力合作,调整和提高培养人才掌握关键技能的能力,更加注重培训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突出家具木制品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突出当地企业实用岗位技能培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链接。形成了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动力。
  二、实行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中职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典范,因此校外订单培养基地构建,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订单培养的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可采用“2+1”(在学校集中学习2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1.5+1.5”(在学校集中学习1.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5年)等模式。在师资配备上,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在学生待遇方面,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要为学生支付一定的奖学金。在学生就业方面,企业承诺负责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采取企业、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原则,基本上能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必须在保证学生利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上,来协商具体订单培养的运作事宜,让学生在订单培养模式中成为最大受益者。
  三、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
  (一)职业技术培训
  伊春林业学校始终坚持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需求服务”为宗旨,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形式灵活,保障质量。把开展各类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开发;作为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和新的发展机遇来把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予以落实。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做到“五个结合”:坚持培训与林区主导经济产业结合;与建设生态林业为主导的现代林业结合;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迅速掘起的林业特色经济相结合;与下岗再就业、创业相结合。主动与伊春市所属农业局、资源局、林政局、多种经营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非国有资产局供销社、驻伊部队、社区、企业等各行业部门建立了人才培养关系。我校是伊春市森林食品培训基地、伊春市创业培训基地、伊春市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伊春市供销合作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了林改示范户、食用菌、北药、营林技术、森林防火、家政服务、企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畜牧养殖、农业经理人等培训班30多期,近三年培训人数累计超过10000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140万元,培训合格率达96.4%。做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学员满意。为区域经济建设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优势,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连续三年被伊春市政府授予优秀培训单位称号。
  (二)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
  随着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的逐步转型,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中职院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地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中心的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强化。因此,伊春林业学校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使这一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之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中心。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国家资格证书认证全面接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逐步开通中职教育与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直通车”。使学生毕业时,在拿到有关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拿到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劳动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积极合作,开发新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标准证书。其工作内容主要为制定初、中、高不同级别技能等级考核的考核大纲、编制试题库、开展专家论证、担任考评员等,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推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除承担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外,还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我校是伊春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市创业培训基地、市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市北方药材人才开发基地、市森林食品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家具与木制品制作专业实训基地、市供销合作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近三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达万余人次,为区域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开展技术服务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是职业学校的宗旨,也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宗旨。在服务中立足“三个面向”:面向林业着眼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着眼经济转型;面向林区发展着眼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学生“深入三线”:生产一线;岗位一线;服务一线。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
  (一)依托专业优势,建立技术示范区,训练学生技能,推广技术成果
  先后建立了园林花卉园区、食用菌生产园区、北药种植园区、森林经济作物园区。推广现代林区实用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依托园区建设开展实用技术的实验开发、科技示范,林区职工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场,传授实用技术,带领林区职工致富
  坚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各专业教研室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场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收集解决技术难题32项开展专项研究24项,学校食用菌替代料生产技术研究,获伊春市科技进步奖、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为当地黑木耳种植解决了因全面停伐木屑减少,影响黑木耳种植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 【发布时间】2019/6/29 11:03:43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