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用哲学的思维感知中学物理知识
【关键词】 ;
【正文】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物理学以穷物之理为根本目的,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科学研究,其词原出于希腊文Physis意即“自然”。物理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最直接的依据,很多的哲学原理来自于物理知识的升华,并且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转化为人们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论。今天的物理学已经不只是属于物理学家或专业物理工作者, 而是属于全人类。 物理学也不仅仅只是一组很专门的纯知识体系, 而是已经溶入到整个社会之中, 成为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 它们与知识体系共存与一个系统之中, 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逐步退化的趋势了, 退化成只对名词、公式的记忆。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错误模式, 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一个人的有效学习应当靠发自内心的兴趣, 而不是靠硬压。否则顶多也只能构成人对公式、定义等的暂时记忆,这种填压方式的无效性, 是因为这种教学行为违背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正确关系。造成没有创新精神, 培养不出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注重物理知识的哲学升华,使学生能将物理原理上升为哲学观点,并能从哲学的高度看待物理问题,我想这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都是十分有利的。以下我就几个与物理和哲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现象与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探求物理规律,进而形成物理理论,指导人类自然实践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的研究之上:物理学的概念是描述一定物理现象的概念;物理学的规律是反映一定物理现象的规律。不仅物理如此,上升到哲学,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有其本质规律,一定的现象有一定的本质规律,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理解任何一个物理公式、物理定律都是反映一定的物理现象的规律的。学习物理千万不能将现象与规律割裂开来,知道属于什么现象,该用什么规律,规律就好记了,物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就象你知道天上的乌云聚集到一定程度天就要下雨,这是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一样,我们让一个线圈里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个线圈里就能产生感应电动势,这就是这个现象的规律;有多厚的云层就有多大的降雨量,有不同的磁通量的变化就有不同的电动势的大小,物理其实就这么简单。抓住了现象与规律的哲学关系,便可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反之死记公式、硬背定律是肯定学不好物理的。
二、状态与过程
状态与过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虽然中学物理课本中几乎没有提及状态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但大部分的物理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可能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强调过状态量和过程量的问题,只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们还有必要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了解状态和过程的关系,这对于理解物理知识,指导物理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静止的存在,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而且运动本身就是事物联系状态的改变。我们物理学正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最一般的科学,当一个物体由一个状态,经过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变成了另一个状态时,其状态之间的变化和二个状态间的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就象一个学生,今天有一定的学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过程)的刻苦学习或者整天瞎混,他的学习状态必然要发生变化,而且这状态的变化程度或者说变化规律,肯定和这个过程中的某些因素有关。动能定理就是反映这个关系的。
三、转化与守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引起事物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各种运动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偶然性之中存在着必然性,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着特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还可以互相转化,但运动是守恒的,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的。
四、反映与决定
在物理教学中,虽然教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这个是定义式,那个是决定式,然而学生依然大多分不清什么是定义式,什么是决定式,不知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与学生不能从哲学上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关,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因果关系的强调。
哲学告诉我们,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而引起的现象。具体到物理学中就是普遍联系的物理量中,有些是有因果关系的,而有些虽有联系,却不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电容器的电容的定义是C=Q/U,C与Q和U有联系,但C与Q和U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说C和Q成正比,和U成反比。它们三者之间正确的关系是Q和U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U大Q就大,U小Q就小,但Q和U的比值始终不变,这个比值可以反映电容器的电容,因此我们定义电容C=Q/U,但电容C并不由它们决定,而是由电容器自身的因素正对面积S和二极板间距离d决定,C和S、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S/d是电容的决定式,C=Q/U是电容的定义式。
理解物理公式中哪些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的物理量之间,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谁决定谁,谁影响谁,这些都是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必要条件。
高中物理具备着知识传递、能力训练的作用,具备着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提煤和知识建立的感性认识作用,具备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用。只有充分认识高中物理对学生个体发展、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把这一门课程教好学好,为造福人类服务。
一、现象与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探求物理规律,进而形成物理理论,指导人类自然实践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的研究之上:物理学的概念是描述一定物理现象的概念;物理学的规律是反映一定物理现象的规律。不仅物理如此,上升到哲学,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有其本质规律,一定的现象有一定的本质规律,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理解任何一个物理公式、物理定律都是反映一定的物理现象的规律的。学习物理千万不能将现象与规律割裂开来,知道属于什么现象,该用什么规律,规律就好记了,物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就象你知道天上的乌云聚集到一定程度天就要下雨,这是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一样,我们让一个线圈里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个线圈里就能产生感应电动势,这就是这个现象的规律;有多厚的云层就有多大的降雨量,有不同的磁通量的变化就有不同的电动势的大小,物理其实就这么简单。抓住了现象与规律的哲学关系,便可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反之死记公式、硬背定律是肯定学不好物理的。
二、状态与过程
状态与过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虽然中学物理课本中几乎没有提及状态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但大部分的物理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可能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强调过状态量和过程量的问题,只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们还有必要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了解状态和过程的关系,这对于理解物理知识,指导物理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静止的存在,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而且运动本身就是事物联系状态的改变。我们物理学正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最一般的科学,当一个物体由一个状态,经过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变成了另一个状态时,其状态之间的变化和二个状态间的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就象一个学生,今天有一定的学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过程)的刻苦学习或者整天瞎混,他的学习状态必然要发生变化,而且这状态的变化程度或者说变化规律,肯定和这个过程中的某些因素有关。动能定理就是反映这个关系的。
三、转化与守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引起事物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各种运动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偶然性之中存在着必然性,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着特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还可以互相转化,但运动是守恒的,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的。
四、反映与决定
在物理教学中,虽然教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这个是定义式,那个是决定式,然而学生依然大多分不清什么是定义式,什么是决定式,不知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与学生不能从哲学上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关,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因果关系的强调。
哲学告诉我们,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而引起的现象。具体到物理学中就是普遍联系的物理量中,有些是有因果关系的,而有些虽有联系,却不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电容器的电容的定义是C=Q/U,C与Q和U有联系,但C与Q和U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说C和Q成正比,和U成反比。它们三者之间正确的关系是Q和U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U大Q就大,U小Q就小,但Q和U的比值始终不变,这个比值可以反映电容器的电容,因此我们定义电容C=Q/U,但电容C并不由它们决定,而是由电容器自身的因素正对面积S和二极板间距离d决定,C和S、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S/d是电容的决定式,C=Q/U是电容的定义式。
理解物理公式中哪些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的物理量之间,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谁决定谁,谁影响谁,这些都是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必要条件。
高中物理具备着知识传递、能力训练的作用,具备着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提煤和知识建立的感性认识作用,具备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用。只有充分认识高中物理对学生个体发展、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把这一门课程教好学好,为造福人类服务。
- 【发布时间】2019/6/29 11:01:58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