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它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就更显迫切。然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有挑战性地选择,即要拿起创新教育的武器,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训练 积累素材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呢? 结合几年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所以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听得到、看得见、亲身体验,触发学生写作灵感和兴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就会活跃;感情才能真实,想象力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得好。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景的习作,然后,带着学生到校园外的一片田野里,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田野的美丽,田野的色彩……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张开想象的翅膀。其次,给予适当的鼓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平时可以跟学生亲切交谈和鼓励,多角度欣赏学生的文章,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习作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中,学生常常会"无话可写"。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少,这次写作用了,下次便没什么可用。这样素材便如"米",文章则如"炊",无论怎样巧的学生都难为这无"米"之"炊"。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注意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一)家庭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家中的人和事,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如:自己在家中第一次做菜,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等等以备所用。
(二)学校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校园中有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社会活动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拔河比赛、接力比赛、歌咏比赛……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的素材,印象会十分深刻。
(三)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累。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乡里邻居中能工巧匠的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勤俭持家的故事;发家致富的故事等等,搜集有用的社会信息,悼念"名人"、"逸事",街谈巷议,听广播看电视,并从中提取写作素材。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训练 积累素材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呢? 结合几年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所以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听得到、看得见、亲身体验,触发学生写作灵感和兴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就会活跃;感情才能真实,想象力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得好。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景的习作,然后,带着学生到校园外的一片田野里,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田野的美丽,田野的色彩……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张开想象的翅膀。其次,给予适当的鼓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平时可以跟学生亲切交谈和鼓励,多角度欣赏学生的文章,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习作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中,学生常常会"无话可写"。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少,这次写作用了,下次便没什么可用。这样素材便如"米",文章则如"炊",无论怎样巧的学生都难为这无"米"之"炊"。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注意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一)家庭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家中的人和事,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如:自己在家中第一次做菜,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等等以备所用。
(二)学校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校园中有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社会活动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拔河比赛、接力比赛、歌咏比赛……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的素材,印象会十分深刻。
(三)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累。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乡里邻居中能工巧匠的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勤俭持家的故事;发家致富的故事等等,搜集有用的社会信息,悼念"名人"、"逸事",街谈巷议,听广播看电视,并从中提取写作素材。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 【发布时间】2019/6/29 10:52:31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