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遇见春天,发现美好——中班主题式背景下自然角的创设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自然角作为班级环境的一部分,已经逐渐体现它的价值。在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中,如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和"促进幼儿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归自然。在文中,我们结合主题背景,在自然角的创设中,从幼儿视角出发、追随幼儿兴趣准备材料、联系幼儿生活产生问题、以幼儿情感体验为支撑促进幼儿生长。
关键词:自然角 环境创设 主题背景 兴趣提高
一、缘起--抓住幼儿兴趣
春天到了,带孩子们外出散步时,他们总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哇!这里有花瓣掉下来了哎!""老师,树上也有花苞。""快来看,这里有小蝌蚪!"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自己的发现。外面春意正浓,新学期初始,过了一个假期的自然角特别萧条,怎样才能把让我们的自然角也富有春天的气息呢?结合外面正在进行的主题"大树和小花",一场探索之旅开始了……
二、准备--追随幼儿目光
1.春天在哪里
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每逢春天天气晴好的周末,家长们都会带孩子出游。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结合主题,发起了"我和大树小花的约会",让孩子们在出游过程中,留心观察春天的一草一木。生活是幼儿教育发生的场所和根基,孩子们有了直接的经验以后,再来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和目光在哪里。过完一个周末,就有了如下对话:
师:你们周末去哪里玩了?找到春天了吗?
阳阳:"我去外婆家了,我们在山上拔了好多笋!妈妈说这个春天才有。"
诗诗:"我去看了油菜花!那里还有小黄人!"
小宝:"我去城市广场捞小蝌蚪了。"
甜甜:"我也去了!"(好几个开始附和)
豆豆:"我去放风筝了。"
小斌:"我去野餐时,发现了紫色的小花和黄色的小花。"
……
2.我要带什么
了解孩子的出游情况和关注内容后,我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的自然角可以带什么?""带什么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
因为刚进行过一个主题里的活动《我的树朋友》,所以有孩子提议带一棵树来和我们做朋友。很快遭到了其他孩子的否决:"大树长在泥土里的,我们是二楼,哪里来的泥土?"
一个说要带小蝌蚪,因为家里有。其他的纷纷附和。关于家里的植物,似乎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也说不出植物的名称,由此我们的讨论陷入了僵局。由此,我提议:所有的孩子回家征询一下家长的意见,再决定带什么来幼儿园。
3.家长助力
为了让家长也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给予幼儿什么样的支持,在孩子们回家之前特意发短信告知家长我们的主题背景和孩子们碰到的问题,希望家长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时间,家长们在群里炸开了锅:
"我们家有奇特的五彩椒,爷爷种的,明天就带来!"
"我订了每周一花,上周送的是向日葵。"
"我们家多肉植物泛滥。"
"我们新抓了龙虾和螺蛳,还有泥鳅黄鳝,这些孩子们应该感兴趣!"
"哈哈,我们在山上摘了一大捆映山红,这不最能代表春天吗?"
因为上学期配合我们进行过"香香的蔬菜"主题,我们的家长也纷纷懂得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各自在群里发表意见,表示家里有什么,孩子们需要什么,他们可以帮忙丰富我们的自然角。
三、实践--追随幼儿兴趣
回到家除了要了解要带来的植物,还需要了解怎么照顾自己带来的动植物,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幼儿在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让他们从有趣的活动中去认识、关心、爱护动植物,增强了责任感。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爱周围的环境、爱动植物、爱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特意用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从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了解如何照顾自己的动植物。
1.我要带的动植物应该怎么养护
2.观察记录和日记
自然角是孩子们了解自然科学的一个窗口,记录是科学探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缓解,自然角中的记录能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从而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为孩子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记录: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观察记录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表格。孩子们可以在晨间来园、用餐后、离园前等过度环节时间进行记录。
3.种子生长记录表
四、问题--联系幼儿生活
自然角里拥有了品种繁多的动植物,孩子们除了早上来要看一眼自己带来的植物,还要看一看别人带来的。时不时会有孩子往自然角去观察。渐渐地,他们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
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的?它吃什么?
泥鳅为什么有胡子?
黄鳝和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大乌龟和小乌龟的壳不一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事务和现象中积累友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自然角里近距离的观察,让孩子们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欲,我们应当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入手,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所以,当孩子们发现问题时,作为老师,让孩子们先争论一会,让孩子回家问一问,让家庭里的成员也参与讨论,个别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探索过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我们再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奥秘。由此生成科学课程。
五、收获--促进幼儿生长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更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背景。
1.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教师参与幼儿的生活,凡是幼儿需要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都应及时纳入课程中。因此,自然角中生成的活动基于幼儿的经验,尤其是与幼儿有关或管兴趣的事件,幼儿会调动全部的只会去研究、探索、发现、尝试,并有效地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以幼儿的兴趣为追随点
在引导孩子们亲自培育、栽种植物、喂养小动物时,发现并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赛栽种的大蒜苗,那就及时增添测量工具,让他们直观地发现谁的比较高。自然角里春天的气息不够,总有几个安静而心灵手巧的孩子,会用自己灵活的双手打造一个"春天"。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自信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思考中创新。
3.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支撑
除了班级里创设的环境,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场地。有了在自然角的前期的寻找春天和平常的观察经验,孩子们外出散步时,总能发现身边的一些小美好,教师结合契机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六、后记
孩子们用心照顾那些小生命,看着它们发芽、开花、结果,感受生命的神奇。在操作的过程中,知道了种子的生长离不开水和阳光,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测量。在与自然角的对话、互动中,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们的爱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爱小花小苗、爱小动物不言而喻,还有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和同伴。
参考文献:
[1]于淑凤,李莉.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J].《学前教育》,2017(2).
[2]吕秀华.源于生活,归于童心[J].《早期教育》,2017(2).
[3]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深度解读 [J].《保育与教育》,2017.01总第289期.
关键词:自然角 环境创设 主题背景 兴趣提高
一、缘起--抓住幼儿兴趣
春天到了,带孩子们外出散步时,他们总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哇!这里有花瓣掉下来了哎!""老师,树上也有花苞。""快来看,这里有小蝌蚪!"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自己的发现。外面春意正浓,新学期初始,过了一个假期的自然角特别萧条,怎样才能把让我们的自然角也富有春天的气息呢?结合外面正在进行的主题"大树和小花",一场探索之旅开始了……
二、准备--追随幼儿目光
1.春天在哪里
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每逢春天天气晴好的周末,家长们都会带孩子出游。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结合主题,发起了"我和大树小花的约会",让孩子们在出游过程中,留心观察春天的一草一木。生活是幼儿教育发生的场所和根基,孩子们有了直接的经验以后,再来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和目光在哪里。过完一个周末,就有了如下对话:
师:你们周末去哪里玩了?找到春天了吗?
阳阳:"我去外婆家了,我们在山上拔了好多笋!妈妈说这个春天才有。"
诗诗:"我去看了油菜花!那里还有小黄人!"
小宝:"我去城市广场捞小蝌蚪了。"
甜甜:"我也去了!"(好几个开始附和)
豆豆:"我去放风筝了。"
小斌:"我去野餐时,发现了紫色的小花和黄色的小花。"
……
2.我要带什么
了解孩子的出游情况和关注内容后,我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的自然角可以带什么?""带什么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
因为刚进行过一个主题里的活动《我的树朋友》,所以有孩子提议带一棵树来和我们做朋友。很快遭到了其他孩子的否决:"大树长在泥土里的,我们是二楼,哪里来的泥土?"
一个说要带小蝌蚪,因为家里有。其他的纷纷附和。关于家里的植物,似乎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也说不出植物的名称,由此我们的讨论陷入了僵局。由此,我提议:所有的孩子回家征询一下家长的意见,再决定带什么来幼儿园。
3.家长助力
为了让家长也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给予幼儿什么样的支持,在孩子们回家之前特意发短信告知家长我们的主题背景和孩子们碰到的问题,希望家长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时间,家长们在群里炸开了锅:
"我们家有奇特的五彩椒,爷爷种的,明天就带来!"
"我订了每周一花,上周送的是向日葵。"
"我们家多肉植物泛滥。"
"我们新抓了龙虾和螺蛳,还有泥鳅黄鳝,这些孩子们应该感兴趣!"
"哈哈,我们在山上摘了一大捆映山红,这不最能代表春天吗?"
因为上学期配合我们进行过"香香的蔬菜"主题,我们的家长也纷纷懂得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各自在群里发表意见,表示家里有什么,孩子们需要什么,他们可以帮忙丰富我们的自然角。
三、实践--追随幼儿兴趣
回到家除了要了解要带来的植物,还需要了解怎么照顾自己带来的动植物,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幼儿在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让他们从有趣的活动中去认识、关心、爱护动植物,增强了责任感。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爱周围的环境、爱动植物、爱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特意用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从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了解如何照顾自己的动植物。
1.我要带的动植物应该怎么养护
2.观察记录和日记
自然角是孩子们了解自然科学的一个窗口,记录是科学探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缓解,自然角中的记录能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从而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为孩子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记录: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观察记录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表格。孩子们可以在晨间来园、用餐后、离园前等过度环节时间进行记录。
3.种子生长记录表
四、问题--联系幼儿生活
自然角里拥有了品种繁多的动植物,孩子们除了早上来要看一眼自己带来的植物,还要看一看别人带来的。时不时会有孩子往自然角去观察。渐渐地,他们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
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的?它吃什么?
泥鳅为什么有胡子?
黄鳝和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大乌龟和小乌龟的壳不一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事务和现象中积累友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自然角里近距离的观察,让孩子们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欲,我们应当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入手,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所以,当孩子们发现问题时,作为老师,让孩子们先争论一会,让孩子回家问一问,让家庭里的成员也参与讨论,个别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探索过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我们再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奥秘。由此生成科学课程。
五、收获--促进幼儿生长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更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背景。
1.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教师参与幼儿的生活,凡是幼儿需要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都应及时纳入课程中。因此,自然角中生成的活动基于幼儿的经验,尤其是与幼儿有关或管兴趣的事件,幼儿会调动全部的只会去研究、探索、发现、尝试,并有效地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以幼儿的兴趣为追随点
在引导孩子们亲自培育、栽种植物、喂养小动物时,发现并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赛栽种的大蒜苗,那就及时增添测量工具,让他们直观地发现谁的比较高。自然角里春天的气息不够,总有几个安静而心灵手巧的孩子,会用自己灵活的双手打造一个"春天"。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自信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思考中创新。
3.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支撑
除了班级里创设的环境,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场地。有了在自然角的前期的寻找春天和平常的观察经验,孩子们外出散步时,总能发现身边的一些小美好,教师结合契机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六、后记
孩子们用心照顾那些小生命,看着它们发芽、开花、结果,感受生命的神奇。在操作的过程中,知道了种子的生长离不开水和阳光,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测量。在与自然角的对话、互动中,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们的爱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爱小花小苗、爱小动物不言而喻,还有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和同伴。
参考文献:
[1]于淑凤,李莉.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J].《学前教育》,2017(2).
[2]吕秀华.源于生活,归于童心[J].《早期教育》,2017(2).
[3]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深度解读 [J].《保育与教育》,2017.01总第289期.
- 【发布时间】2019/6/29 10:52:06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