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邱玉琳

【机构】 莲塘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凸显以思考与探索为核心的“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过程,实践中数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新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商讨。
        一、数学“问题解决”基于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意识基于问题,隐于现实或情境之中。学生有了疑惑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数学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察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有效“问题解决”。新课程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课堂依托之一就是教学情境,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运用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通过筛选、提取信息,为提出和解决问题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第4页的《平均数》学习,我校有位老师创设了“灰太狼”和“喜羊羊”拍球比赛,以两队选手“拍球”的个数多少确定输赢,来引发学生争执、探讨,究竟哪个队拍球的个数多。请学生自己说明理由,谁的理由最公平、有说服力,经过大家的评析,同意以“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为需研究的问题(标准)。好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简洁有效又生动活泼,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提出问题的信心,问题意识既来自对问题的价值追求,又来自通过解决问题带来的信心。
        二、有效“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数学思想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识别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经验加以解决。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学会了转化方法,掌握了割补法。学生一旦有了转化的思想,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主动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数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就像“技能、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的那样,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三、策略引领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先导如果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就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那么问题解决的策略便是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有些数学问题,学习者不能按照既定的解题思路有序进行推导、运算、操作,它需要采用特殊化的思维策略,如果能合理、灵活地运用假设的策略或是图形结合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解决。因此在课题实践中,课堂上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使他们探究多种解题策略,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数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小学生的后续发展举足轻重。策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地应用这些策略,你必须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是有效且高效的。例如,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5个,从后面数小明排在第4个,这一排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年级)这样的问题,教师借助画图,利用数形结合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其数量关系,并从中发现蕴含的规律。教师的渗透意识,就会转化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深入数学“问题解决”需要学习反思反思就是学生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监控,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一项数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常常不是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而是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即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促进认知发展,还会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习自信。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在开始解决问题前,你确实理解了问题吗?”“可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供选择?”“这个问题的解合理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对数学“问题解决”由量的联系发展到质的飞跃。学生差异是客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理解的不同层次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还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 【发布时间】2019/5/29 9:49:38
  • 【点击频次】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