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的学生最优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指导要有效
虽然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但也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狭窄割裂、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朗读指导有没有效果,我们首先要看要求有没有落实、目的有没有达到。如:我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课文,那么,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原来读不准的,后来能读准了,原来读不通的,后来能读通了,我们说,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如果学生经过指导,朗读质量上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无效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笔者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活动之中。值得提醒的是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如教学《这儿真好》时,笔者首先紧扣题目设问:“这儿是哪儿?”“这是谁说的一句话?”从课题入手设立问题,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文题即文眼,理解课题,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课文的条理。带着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思考,知道了“这儿”原来是一座荒岛,“这儿真好”是小动物们发出的赞叹。其次,以问促读,开发思维。笔者又设计如下问题:①这儿真好,好在哪里?②这儿原来是什么样?现在什么模样?③这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会读得不亦乐乎,问题也在读中迎刃而解了。最后,再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想象说话。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也是远方的客人,你来到了小熊的绿岛上,你愿意住下吗?你会说些什么?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朗读中已感受到了荒岛的变化,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所以学生说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答案:有的说“这儿空气新鲜,我就呆在这儿了”,有的说“这儿环境优美,在这儿生活很快乐”,还有的说“感谢小熊的辛勤劳动,让我来和大家一起保护这美丽的环境吧”……这样,学生既灵活运用了课本知识,思维又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2005年版
2. 《学习策略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电芝主编 2008年版
3.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 刘良华 2010年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指导要有效
虽然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但也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狭窄割裂、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朗读指导有没有效果,我们首先要看要求有没有落实、目的有没有达到。如:我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课文,那么,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原来读不准的,后来能读准了,原来读不通的,后来能读通了,我们说,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如果学生经过指导,朗读质量上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无效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笔者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活动之中。值得提醒的是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如教学《这儿真好》时,笔者首先紧扣题目设问:“这儿是哪儿?”“这是谁说的一句话?”从课题入手设立问题,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文题即文眼,理解课题,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课文的条理。带着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思考,知道了“这儿”原来是一座荒岛,“这儿真好”是小动物们发出的赞叹。其次,以问促读,开发思维。笔者又设计如下问题:①这儿真好,好在哪里?②这儿原来是什么样?现在什么模样?③这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会读得不亦乐乎,问题也在读中迎刃而解了。最后,再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想象说话。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也是远方的客人,你来到了小熊的绿岛上,你愿意住下吗?你会说些什么?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朗读中已感受到了荒岛的变化,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所以学生说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答案:有的说“这儿空气新鲜,我就呆在这儿了”,有的说“这儿环境优美,在这儿生活很快乐”,还有的说“感谢小熊的辛勤劳动,让我来和大家一起保护这美丽的环境吧”……这样,学生既灵活运用了课本知识,思维又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2005年版
2. 《学习策略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电芝主编 2008年版
3.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 刘良华 2010年版.
- 【发布时间】2019/5/29 9:46:18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