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低效、无效甚至不讲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不容,社会各方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尤其对于学业负担重的小学学生而言,在本来就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就更显得迫切。因而探求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课堂 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
要想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观念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和自信心。为了他们的终生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几年小学体育的教学实践和参阅一些体育教育书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培训与实施指导
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并落实新课程要求并不是开一次会、看一下文件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师是否掌握新课程教学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设计中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校方或教育机构要主动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培训与实施指导,通过权威解读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免教师产生认识误区。应该将优秀的、典型的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选取优秀体育课堂教学案例时,应该避免那些公开课,因为公开课一般是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教学条件都不反应一般的体育教学条件,成功的案例必须是通过调查,获得学生认可的。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要关爱学生
体育教师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比如,上课时如果天气较热,教师就要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注意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及时让他们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和关爱,使学生愿意亲近体育老师,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一些较难的动作短时间难以掌握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比如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并耐心讲解,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学生有了很快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有效利用测量工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测量工具有助于体育课中练习量和强度的完成。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体质普遍较差。因此,在上体育课时有很多学生完不成教师安排的练习次数和运动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采取强制措施。老师一不注意,学生就偷懒,教师顾了东顾不了西。一堂课就在教师的忙碌和学生的懒散中完成了,何谈教学质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有效的利用测量工具和亲身参与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当教师提出练习要求时,要同时宣布,在课堂进行到一定时间进行测验以及及格和优秀的标准。(这个标准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这样学生练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练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及格、良好、优秀标准的制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水平而定,不能一刀切。制定的标准要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标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并对不及格者及时给予补测,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
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教法,但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不可能只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差异而作相应的调整。选择什么样的教法,要切合教学实际,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例如,在实心球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不好出手角度的问题时,让学生出手时要抬头,但很多学生不能解决好。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标志物,如楼顶、或旗杆等,来固定他们的动作反射,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性别、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同时还应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发其潜能。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兴趣是人行为的动力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而他们特有的活泼、好奇心理又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投入极大的注意力。所以,只有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抓住体育运动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和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运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为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聚焦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J].《教学与研究》,2010.06
[2]王英魁.浅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5.10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课堂 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
要想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观念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和自信心。为了他们的终生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几年小学体育的教学实践和参阅一些体育教育书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培训与实施指导
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并落实新课程要求并不是开一次会、看一下文件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师是否掌握新课程教学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设计中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校方或教育机构要主动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培训与实施指导,通过权威解读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免教师产生认识误区。应该将优秀的、典型的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选取优秀体育课堂教学案例时,应该避免那些公开课,因为公开课一般是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教学条件都不反应一般的体育教学条件,成功的案例必须是通过调查,获得学生认可的。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要关爱学生
体育教师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比如,上课时如果天气较热,教师就要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注意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及时让他们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和关爱,使学生愿意亲近体育老师,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一些较难的动作短时间难以掌握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比如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并耐心讲解,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学生有了很快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有效利用测量工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测量工具有助于体育课中练习量和强度的完成。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体质普遍较差。因此,在上体育课时有很多学生完不成教师安排的练习次数和运动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采取强制措施。老师一不注意,学生就偷懒,教师顾了东顾不了西。一堂课就在教师的忙碌和学生的懒散中完成了,何谈教学质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有效的利用测量工具和亲身参与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当教师提出练习要求时,要同时宣布,在课堂进行到一定时间进行测验以及及格和优秀的标准。(这个标准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这样学生练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练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及格、良好、优秀标准的制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水平而定,不能一刀切。制定的标准要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标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并对不及格者及时给予补测,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
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教法,但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不可能只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差异而作相应的调整。选择什么样的教法,要切合教学实际,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例如,在实心球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不好出手角度的问题时,让学生出手时要抬头,但很多学生不能解决好。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标志物,如楼顶、或旗杆等,来固定他们的动作反射,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性别、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同时还应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发其潜能。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兴趣是人行为的动力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而他们特有的活泼、好奇心理又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投入极大的注意力。所以,只有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抓住体育运动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和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运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为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聚焦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J].《教学与研究》,2010.06
[2]王英魁.浅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5.10
- 【发布时间】2019/4/29 14:45:22
- 【点击频次】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