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中导语的妙用

 

【作者】 刘晓艳

【机构】 神木县第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于语文教师,课文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  妙用  课堂效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导语可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过程,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更爱学语文,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提出“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因此,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转换,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还可收“引他山之石为我攻玉”之效。精彩的导语如同乐章的序曲,有时又营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氛围。
  由此可见导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实施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1、开门见山,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我在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我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
        2、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在上《雨霖铃》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在多情的柳永的心里又有怎样的一番感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领略一下婉约派大词人笔下的工夫,感受诗人独特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它虽毫无雕饰,只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但是却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理解诗人的情感。  
        3、音乐渲染,先声夺人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们应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这样引入:(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高潮部分)同学们,古往今来,爱情已经成为艺术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缠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执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更让我们看到了它坚不可摧的力量。历史的星空中,上演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当我们耳畔回荡着这优美的旋律,想起那双宿双飞的蝴蝶时,我们又怎能忘记与他们有着相同命运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呢?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以诗文、音乐导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显得干瘪了。
        4、妙设故事,吸引学生
  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开始,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钱勇老师在讲授《荷花淀》一课时这样导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全场师生立刻被吸引。接着又说:“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5、开阔视野,温故知新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我在教授《故都的秋》一课时,由同学们熟悉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作者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这首小令从外部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故都的秋》一文其显著特色就在于“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同时,由于这首小令的运用,使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限定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一写作特色上,从而有效分解了语文学习任务。
        6、设置悬念,激发好奇
  设疑让学生有探究欲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课的导语应“暗含埋伏”,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用了如下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导语的设计和运用,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也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导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设计和运用课堂导语时,要忌重知轻能、忌冗长拖沓、忌平淡刻板、忌牵强附会等。
  施之教法,贵在启导。导语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自然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既导班级学生,也导教师自身。导学生重在听课的状态,思维的活跃度;导教师重在讲课的状态,情绪的饱和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让我们积极钻研,不断探索,开好头,上好课!
  • 【发布时间】2019/4/29 14:45:05
  • 【点击频次】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