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活动单让预习更有效

 

【作者】 王亚红

【机构】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发出者时,才能变成真正的主体。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引领、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单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了课堂教学“减时增效”的目的。
  让语文课堂更为有效,这必须是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预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预习应该更为实在,更为到位。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预习一下生字词就结束,应该有具体的要求、提纲,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预习的目的。
  在上课前,老师把精心编写地活动单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试着解决学习的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生将自主地钻研教材,并回答活动单中所设计的各个问题,达到预习目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那么活动单该如何设计,才能使预习更有效呢? 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预习目标要笃实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预习内容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这就要求预习目标必须笃实,避免出现预习目标无法达到的现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深入的研读文本,了解编者的意图,吃透文本,抓住“课文最精彩的地方”,科学地确立好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动情点、学习目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做文章。通过阅读,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就拿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窗》来说,以第七册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
  一读《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准每个字,不认识的字查生字表或字典,特别难记的在文中注音;
  二读《徐悲鸿励志学画》,读通每句话,划出不太理解的词句;
  三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明白课文的大意,感悟人物的魅力。
  二、预习提纲要细化
  预习,一定不能浮于表面,浮于形式。预习应该让学生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要实现这种对话,缩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世界的距离,必须深入到文本之中,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实现对话,培养能力,提升思想情感,实现自我超越。这就要求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一定要有的放矢,切忌随意安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感情,了解课文大意。
  ②学写生字,联系有关句子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嫉妒、偏见、不知疲倦、勇往直前、博物馆、陈列、潜心、临摹、阁楼、
  功夫不负有心人、轰动、震惊、有眼不识泰山
  ③读懂课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        时,为了回击嘲笑,励志——,以优异的成绩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为祖国——的精神。
  ④在课堂练习本上抄写词语:绘画、认识、不知疲倦、陈列、租房、一杯水、购买、成绩、错误、礼貌、激怒、优异、承认、震惊、勇往直前、清苦。
  ⑤将你选择的好词好句摘抄在“读书日记”上。
  ⑥列出你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所以设计在预习提纲时利用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人物形象,了解文章是如何去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我们在作文时可以怎样运用,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王尚文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记得张金保老师在“用足语文课文,提升课堂效率”的讲座中讲到:文学不同于绘画,音乐等,主要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阅读文学作品,品读语言当是重要任务之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容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不能脱离语言空洞分析文章的内容,那内容就成了无皮之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活动单提纲的设计必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品味、感悟文章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揣摩作者渗透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品味语言,从而培养语感,学会遣词造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篇文章的语言精练、含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预习检查要到位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检查。一是学生检查。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检查、同桌间互查等形式,目的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二是教师检查。教师检查可在新课前进行,用随机抽选的方式进行检查,看是否按预习目标进行预习,学生书上或活动单上圈点勾划的情况;也可在新课中进行,通过提问、听写、默写等看预习的效果如何。通过检查的结果,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同时,教师也把握住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如何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地去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基于这些,我在课前预习上有了以上的思考和实践。无论形式怎样,最终都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9/4/29 14:44:51
  • 【点击频次】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