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法宝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进行低年级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 畅游在图书的海洋之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年级是学习 阅读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兴趣激发,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与帮助,从小 打好基础,这对学生日后的阅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激发兴趣 阅读方式 课外拓展 语言欣赏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搜索信息,并且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自主阅读的角色中,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1、鼓励、表扬、赞赏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创造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这样做可以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非常微弱的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的加以"助燃"。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表扬,不仅用语言鼓励,如"你真棒"、"你的朗读让老师都感动了"、"你真了不起,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又给了老师一个惊喜"等等;还要注意运用体态语言或动作,如点头赞赏,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赞赏,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欣赏。另外,微笑、欣喜、惊讶等生动的表情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借助上述方法,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
2、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条件。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助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同桌互读、范读、引读等,但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的主要有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阅读等几种形式。如对《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动物头饰及王冠,让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的同学分别戴上王冠,做林中的大王。表现它们的神气、激动和得意。而其他扮演小动物的同学,则表演如下情景,在"林中大王"的统率下,由叫苦连天到无可奈何,再到欢呼雀跃的情景,在读读、演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1、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读。
汉语拼音的初步掌握,使得学生如虎天翼。从课文读物中找出他们熟悉的动画形象的具体描述,从课外书中找出脑海中存储已久的一大堆问号的答案的时候,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提倡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在早晨和中午到校的一段时间内自由地读课外书,每周还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家长会上,鼓励家长为孩子们订阅适合于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另外,还让全班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籍,互相交换课外书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2、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课外学习。
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让学生到书店去查阅一下植树节是哪一天?植树有什么意义?通过查阅,学生既学到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识字,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学习一年级《识字4》时,认识一些小动物,当学到"蜘蛛"一词时,我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蜘蛛大家见过吗?它有几条腿?"同学们有的说有6条腿,有的说有4条腿,有的说有8条腿。这时候,同学们都急于想知道蜘蛛到底有几条腿,有些什么生活习性?我抓住这一契机,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孩子们。我说:"老师也不知道蜘蛛到底有几条腿?下去以后我们可以查一查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观察,搞清楚了,明天我们再进行交流,好吗?"第二天早晨我刚一进教室门,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蜘蛛有8条腿,它通常生活在屋檐或树枝上。"我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说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查的?还有的说亲自数了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你进行适当点拨,正确的引导,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指导学生读、划,欣赏语言美。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这些优美的词句。诵读、欣赏,学生会乐而为之,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效果一定不错。
2、指导学生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在学生读、划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摘抄一两个自认为优美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学生在摘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内知识的补充,是课内书本知识无法学到的,我们老师只有坚持坚守,让阅读成为孩子的常态,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课外阅读,使他们的心智将变得更加聪颖、豁达,就像朱熹的半亩方塘需要活水源源不断地供应而来。最后,我相信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因爱上课外阅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激发兴趣 阅读方式 课外拓展 语言欣赏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搜索信息,并且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自主阅读的角色中,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1、鼓励、表扬、赞赏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创造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这样做可以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非常微弱的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的加以"助燃"。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表扬,不仅用语言鼓励,如"你真棒"、"你的朗读让老师都感动了"、"你真了不起,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又给了老师一个惊喜"等等;还要注意运用体态语言或动作,如点头赞赏,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赞赏,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欣赏。另外,微笑、欣喜、惊讶等生动的表情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借助上述方法,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
2、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条件。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助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同桌互读、范读、引读等,但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的主要有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阅读等几种形式。如对《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动物头饰及王冠,让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的同学分别戴上王冠,做林中的大王。表现它们的神气、激动和得意。而其他扮演小动物的同学,则表演如下情景,在"林中大王"的统率下,由叫苦连天到无可奈何,再到欢呼雀跃的情景,在读读、演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1、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读。
汉语拼音的初步掌握,使得学生如虎天翼。从课文读物中找出他们熟悉的动画形象的具体描述,从课外书中找出脑海中存储已久的一大堆问号的答案的时候,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提倡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在早晨和中午到校的一段时间内自由地读课外书,每周还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家长会上,鼓励家长为孩子们订阅适合于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另外,还让全班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籍,互相交换课外书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2、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课外学习。
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让学生到书店去查阅一下植树节是哪一天?植树有什么意义?通过查阅,学生既学到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识字,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学习一年级《识字4》时,认识一些小动物,当学到"蜘蛛"一词时,我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蜘蛛大家见过吗?它有几条腿?"同学们有的说有6条腿,有的说有4条腿,有的说有8条腿。这时候,同学们都急于想知道蜘蛛到底有几条腿,有些什么生活习性?我抓住这一契机,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孩子们。我说:"老师也不知道蜘蛛到底有几条腿?下去以后我们可以查一查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观察,搞清楚了,明天我们再进行交流,好吗?"第二天早晨我刚一进教室门,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蜘蛛有8条腿,它通常生活在屋檐或树枝上。"我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说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查的?还有的说亲自数了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你进行适当点拨,正确的引导,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指导学生读、划,欣赏语言美。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这些优美的词句。诵读、欣赏,学生会乐而为之,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效果一定不错。
2、指导学生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在学生读、划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摘抄一两个自认为优美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学生在摘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内知识的补充,是课内书本知识无法学到的,我们老师只有坚持坚守,让阅读成为孩子的常态,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课外阅读,使他们的心智将变得更加聪颖、豁达,就像朱熹的半亩方塘需要活水源源不断地供应而来。最后,我相信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因爱上课外阅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 【发布时间】2019/4/29 14:42:30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