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核心,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以历史为基础和工具来实现人的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发展认识,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公民觉悟的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摆脱历史教育危机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世界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老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4、运用比较、归纳
比较是辫别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形式。某些历史概念相似之处很多,学生难于区别。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型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例如,在讲授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鉴别,不仅能使学生时新旧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深化。归纳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时具体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例如,在学完辛亥革命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这一特点,结合戊戌变法失效的原因,归纳出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必然遭到失败的命运,再通过对同盟会纲领的分析概括出这个纲领所反映出来的阶级局限性,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顺利的结论。
5、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6、写作实践
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核心,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以历史为基础和工具来实现人的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发展认识,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公民觉悟的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摆脱历史教育危机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世界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老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4、运用比较、归纳
比较是辫别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形式。某些历史概念相似之处很多,学生难于区别。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型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例如,在讲授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鉴别,不仅能使学生时新旧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深化。归纳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时具体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例如,在学完辛亥革命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这一特点,结合戊戌变法失效的原因,归纳出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必然遭到失败的命运,再通过对同盟会纲领的分析概括出这个纲领所反映出来的阶级局限性,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顺利的结论。
5、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6、写作实践
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发布时间】2019/4/29 14:42:13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