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崔媛媛

【机构】 山东省滨州高新区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联想想象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人身生体验去和诗(词)人来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爱上古诗词,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时能脱口而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诵读  想象联想  以诗解诗
        当《中华诗词大会》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开始反思:如果我如康震老师、蒙曼老师那样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如数家珍,那我的古诗词教学该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一、以读为本,逐层深入
        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教育,声音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声音会对生命产生触动,会碰撞出特别的情感。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诵读,诵读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自由读,指名读,接龙读,领读,赛读,齐读等常用的形式。我的课堂上通常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如学习吕岩的《牧童》:第一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第二步,疏通文意,感悟到童趣后再诵读出节奏。第三步,师生想象"铺""横"描绘的是怎样的草原,牧童是个怎样的人?再来联想感悟看着牧童这样悠闲自在,你觉得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带着你的情感再来诵读。第四步,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自己当成牧童或吕岩把有趣的情景描述出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独特感受再来诵读古诗。全诗几乎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科学引领抓住"铺""横""弄""卧"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有所领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这样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且不以背诵为满足的诵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和谐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方法助学,有的放矢
        1.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往往和诗人或词人的人生经历、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就必须走近作者,去品读去感悟。例如,教学《走近李清照》时,先点一下她的生活背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李清照少年时,成长在优渥的诗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一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她少年成名。步入婚姻后,她觅得良偶、志趣相投:"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一剪梅》这首词将闺中少妇等待离人消息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然靖康之难、家国破碎,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借项羽乌江自刎之事讽喻南宋朝廷贪生怕死,不顾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无耻行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是晚年的李清照在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了解了作者的这些人生经历以后,诵读后再辅以故事穿插,通过不同年代的李清照的词把她的一生呈现在学生面前,多诵读读便可豁然开朗。
        2.想象画面,描绘意境
        课堂上我们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借助音乐、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联想,让学生建构起古诗词意境的具体画面。很多古诗词都会有描写景物的句子,诗人或词人常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还是以吕岩的《牧童》为例:草场宽阔无垠,牧童劳作一天后轻松的吹几声笛子,穿着蓑衣以地为床,与清风明月相伴,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啊。反复诵读后大部分孩子能想象并产生这样的画面感,这时再联想上课之初介绍吕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学到这里,有心的孩子肯定能感受到吕岩写这首诗是表达自己对安定、悠闲生活的向往。你看,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联想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啊。
        3.找准意象,巧抓诗眼
        诗词中的意象通常指其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古代诗人或词人往往喜欢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特定的感情借助一定的事物来抒发情感。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借着月亮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项羽自刎讽刺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于谦的《石灰吟》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达自己不惧千难万险,保持忠诚清白的可贵精神。
        古人讲究炼字,一首诗(词)或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称为诗(词)眼。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其词眼是"喜", 一喜,景色秀丽("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二喜晚景静好("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三喜,勤劳持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少有所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首词里,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都应是意象,这些意象集合起来代表的就是一种安宁祥和的美好乡村生活。抓住"喜"字读到这里,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与憧憬之情就感受到了。因此,寻意象看内涵,巧抓诗眼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蕴,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积累总结,以诗解诗
        古诗词语言精妙凝练,如果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往往破坏它的整体美,也不利于激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一般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并适时的总结,在教学中,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作品来一个纵向学习,也可以按田园词、送别诗、咏物诗词等同类别的横向学习。
        通过引用已学过的,人们熟知的,意思相近的,感情相通的,题材相同的句子来解读一首新诗(词)就是"以诗解诗"。教学时这样处理,可以拓宽知识面,温故知新,一线贯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作为一名老师,我喜爱古诗词并愿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把诗词中蕴含的东西吃透,然后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的把诗词的美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音韵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进而热爱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慢慢感悟,先点燃一颗诗心再积累然后交给时间去酝酿,也许某一天某一个场景我的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一句适宜的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徐树忠.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 .04
        [2]李晶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研究》,2015.01
  • 【发布时间】2019/4/29 14:38:45
  • 【点击频次】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