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畅想

 

【作者】 何 雪

【机构】 四川省通江县永安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教育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中学历史学科教师来说,如何完美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继往开来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惆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如何将中圆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是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将一些浅知陋见陈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学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之知识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如在教学大数育家的思想时,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二、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再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在国内的引进,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时刻反思的事情。
        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因人的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一样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四、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感知领悟与继承弘扬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更多的辅助手段让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化的精髓。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互联网、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设备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历史课程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其从中华文化中获取更多的精神滋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例如,学习"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高中生远离了战争,对这些历史事件不熟悉,对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品格、民族精神感知甚浅。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相关视频和素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背后的经济原因。让学生将历史放置在更为广阔的背景和环境中去感知,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了解战争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以及战争带来的重大影响,体会中华民族追求独立的愿望和决心,感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民族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左玉河.历史高效课堂与历史文化传承[J].《教学与研究》,2015.11
        [2]王希恩.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7
  • 【发布时间】2019/4/29 14:33:32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