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培养民族地区中职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送别》为例”

 

【作者】 张世琳

【机构】 四川省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我校中职学生的基本状况分析", "音乐的德育教化功能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鉴赏能力"等方面,简述了如何培养中职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现状分析  立德树人 激发兴趣 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音乐的美妙在于它通过音长、音高、节奏、和声等各种音乐要素,为欣赏者再现出一个奇妙、虚幻、可感、可知却难以触摸的精神世界。《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完善学生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我校中职学生的基本状况分析
        中职校的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成绩低于高中同年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在初中阶段养成了玩"电脑游戏"和耍"手机"的坏习惯,常常因为耍游戏儿忘记了学习,所以,进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盲目,学习的自觉性很差。从小学到进入中职校学习期间,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家长的督促、利诱,老师的监管、引导下不自觉完成的。因为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内心的压力就感觉很大,时间久了,老师管理稍有疏忽,或者脱离家长的视线范围,他们就自在散漫,难以自制,静下心来听课学习,便难以适应。
        习主席说,家长要为学生的成长"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民族地区,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法照管好自己的子女,家庭教育几乎缺失。读小学和初中时候住校,一周回家一次,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托管,或者寄宿亲戚家里,何谈家庭教育的影响呢?到了升学,很多同学无法升入高中学习,就只能选择中职校。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后,家长不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而是认为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学生在学校管着,不会流到社会。甚至有的家长把中职校当成是高级"托管所",只要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在学校上课就行了,长此以往,那里会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积极性呢?也有一些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过于苛求,采用"棍棒出孝子"粗暴方式进行教育,动辄打骂,出言不逊,让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更加叛逆,根本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给家长作对,唱反调,家长让朝东,他偏要到西。家庭的不和谐,也造成了学生对老师教育的反感……
        二、音乐的德育教化功能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儒家经典《论语》的"述而"篇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用自己的亲身体会阐释了音乐的重要作用,音乐能使人平心静气,愉悦身心,忘记世俗的贪玩与快乐。认为把音乐教育同培养完整的人结合起来,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治国理政的有用人才。学习音乐教育有非常重要作用,可以懂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人格的塑造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能深切的感悟音乐的美,重视音乐的审美功用和道德教育功用的完美结合,现在的音乐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音乐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渗透教育,音乐学科教育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音乐教学之中。中职学生的品德与音乐素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就业联系非常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到德艺双兴,既要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注重立德树人,也要强化音乐素养,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将来才能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鉴赏能力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认识、掌握、学习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教学中,要求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鉴赏和故事背景联系起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引发思索。比如《送别》这首歌,是很多人儿时就会吟唱的小曲。旋律婉转清新,歌词简洁典雅,却又蕴含了无尽的离愁别绪。教学时,欣赏这首歌的钢琴乐曲,感悟它的精彩。不仅仅要体会钢琴优雅销魂的音色,乐曲的悠扬,哀怨,还需要体会在乐曲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送别挚爱,送别不舍,引发的人生感悟让听者纷纷追忆自己离去的亲人好友及各种变故和经历,开启了人们深藏在内心不敢轻易触碰的记忆。人生悲喜离合,聚散有时,只有好好珍惜当下,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离别,让自己的记忆更温暖绵长……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乐曲由来、沿革发展,创作过程。李叔同的《送别》,词是自己创作的,浓缩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意境,幽怨绵长,哀伤难舍。曲调却是沿用了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威1851年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独立寒秋,晚风笛声残,碧草连天……在听音乐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曲家的心情和当时创作的背景,来以此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时,老师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送别,离别的故事,再结合音乐的感受,谈谈自己听了音乐后,对往事的回忆,对离别和生活音乐又又那些感悟,音乐带给你这样的震撼?在鉴赏、学习、讨论、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音乐鉴赏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中职校学生的知识内涵、成为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中职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浩.引导鉴赏,激发兴趣--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高考》.2016年
        [2]徐玉琴.高中音乐鉴赏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3]马晓霜.简论音乐鉴赏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3年
  • 【发布时间】2019/4/29 14:32:52
  • 【点击频次】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