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音乐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心灵

 

【作者】 张本秀

【机构】 如皋市实验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它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音乐教育与民族情感
  除了革命历史歇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民间舞蹈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乐器、乐曲,更能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感。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种子。
  三、音乐教育与集体主义
  学校里有许多音乐教育活动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器乐合奏、集体音乐游戏等等。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学生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独特的作用。
  合唱时,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器乐合奏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正是需要音乐教育这种最合适的教育方式。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协作技能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文化融合
  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加强各种文化的融合。
  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
  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有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五、音乐教学与改革创新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对应、相互制约。只有去掉教的“包办”,学的“放任”,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音乐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来设计诱导模式,其中包括诱导思维、诱导形体、诱导练习和诱导态度,把心理诱导贯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音乐教师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音乐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应融合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音乐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初中音乐教学要打破以前的老模式、老教法,把学生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音乐教师通过心理诱导来挖掘学生不同的音乐兴趣、爱好和特长,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心理诱导的优势,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 【发布时间】2019/4/29 14:32:32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