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刘春娟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大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可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然后分析了现高中阶段传承传统文化的困境, 最后根据相应问题提出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深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三点建议, 突破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所处的困境,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
  从古至今强大的民族都注重民族文化教育, 发达国家尤其重视优秀文化的弘扬。以色列被誉为“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在小学教育开设宗教学习课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哲学是每位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日本除了对大学生繁重的学业安排之外, 还要开展茶道培训、艺术鉴赏等此类的活动。有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才有了战火纷飞中依然强大的以色列, 有了二战的废墟上崛起的德国与日本。被誉为文明古国的中国, 更要加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
  梁启超曾说过:“凡一国能立于世界, 必有其国民族独具之特质。”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结着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智慧的结晶,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是至今能够屹立于世界舞台重要的精神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弘扬, 学习语文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品味传统瑰宝之精髓, 学习先辈们的高尚道德品格以及健全的人格修养, 自愿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在学习“诗仙”李白的《梦游吟留别》时, 感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超脱情怀;在学习“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感受“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国有着深厚坚实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丰富课文内容的多样性, 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激发学习母语的热情[1]。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加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 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涵养, 在文化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提升文化修养与树立正确“三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加重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砝码。学习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感受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激昂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鞭策我们一路远行。
  (三) 有利于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下,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推动了国际多元文化的繁荣, 同时也对我国薪火相传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带来强烈冲击。现代的高中生语文课程安排中都会涉及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 满足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但学生盲目崇拜一切外来文化, 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时, 在老师引导下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年, 迎来新年的热闹以及万象更新的盎然景象,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趣味性, 也有利于精神世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外来文化态度,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 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色彩缤纷的多元文化基础[3]。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一) 教师未重视传统文化传承
  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 老师的考核标准会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往往会选择走“捷径”, 忽略传统文化素养的传承,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上, 有效的课堂内讲授大纲考核范围, 讲解历年重复出现的考点, 强调答题得分点, 力求高效率提高学生成绩。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培养, 学生成为没有灵魂的学习工具。高中教材内容安排中, 阅读、诗歌等多种文本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 老师们却简单为学生规划出背诵的内容, 背离真正的教学初衷, 未能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情节发生共鸣。
  (二) 学生“功利”性学习
  教育部门为保证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 会摘选优秀代表性的古典文学, 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与古诗词的篇章时, 过度依赖工具书, 有《高中古诗文:课文全解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材全解》《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等类似的教材辅导书, 限制大脑活跃的空间, 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更不能真正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4]。即使学生的考核标准逐年的合理化、全面化, 但还有一定的瑕疵, 学生“功利”性的学习态度依然存在, 侧重应答技巧反复练习, 忽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识文断字, 更是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 需要通过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但目前的传承教育方式缺乏课堂应有的教学活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趣, 教师过度依赖辅助备课资料备课, 缺乏创新思想, 学生也不能够深层次的鉴赏文章的内涵,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5]。较短的课堂时间内, 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 通常是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由讨论的学习时间, 忽略了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长而久之, 学生对课堂授课感到乏味无趣, 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学习兴趣与动力, 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现状的突破
  (一) 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视
  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桥梁性作用。无论是在课堂内授课, 还是课外实践, 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教育部门应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把传统文化学习工作提上工作议程, 通过讲座学习、外出实习考察等途径, 加强老师文化修养的培养。担起学生价值观引领者的责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师在文言文、诗词篇章部分, 仔细、精准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脉络, 在老师的领引下学习王昌龄的《从军难》:“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引导学生想象西北边陲将士生活、战斗的艰苦环境, 一面是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另一面是一望无际的荒芜沙漠, 加上频繁的战事, 能够感受战斗的激烈与艰苦, 尽管在金甲磨穿的恶劣条件下, 意志却更加坚定。通过诗歌作品指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先辈艰苦奋斗的意志、越战越勇的民族气节, 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高尚爱国情怀。
  (二)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在学习诗词、文言文等古典文化时, 过度依赖翻译辅导资源, 问题的病根主要是学生的文化素养偏低, 不能正确、全面的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6]。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 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 由原来的字面学习深化到内在的精神价值学习。鼓励学生探求文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文化传统、民族气节、公众价值观等文化观点。如在学习《论语·述而》中的千古流传的经典语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章学习不能受限于字面意思翻译, 可以结合一些古代先贤的学习典故, 如祖逖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程门立雪、苏秦刺骨等古代先贤的励志学习故事。通过故事典故的拓展分享, 达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效果。指导学生在学习方面不仅要有虚心请教的态度, 还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毅力, 学会待人处事、修身养性, 全面提高文化修养。
  (三) 深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趣味性, 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 增加对民族经典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具体创新形式是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产品, 高中语文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PPT等电子课件, 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 渲染浓厚的学习意境, 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木兰诗》时, 首先, 老师可借助多媒体放映课前准备的PPT课件, 简单介绍作者所处的环境背景,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并能迅速进入课堂互动讨论环节;然后, 老师借助课前准备的微课视频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并插入纯音乐《平沙落雁》为背景音乐。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下, 更好的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分析文章中的句子“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表现花木兰巾帼英雄形象, 对父亲的关爱和报效祖国的高尚品德;最后, 老师节选电视剧《花木兰传奇》的精彩片段,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
  总之,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世代相传, 也是完成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文化崛起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将文化瑰宝送到学生智囊之中, 为国家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5) :2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 (教育学刊) , 2015, 04:104
  [3]高原.探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7 (2) :130, 30
  [4]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 2017 (12) :115
  [5]王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 2015, (05) :44-45
  [6]江晓凤.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求知导刊, 2015 (17) :124-125
  • 【发布时间】2019/3/29 16:25:14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