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花雨缤纷入梦甜——《桂花雨》磨课纪实

 

【作者】 胡红梅

【机构】 福安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思乡之情。“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梅花图,小桥流水人家,物已经非物,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月亮告诉我们思乡,梅花图告诉我们作者爱国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告诉我们作者怀念家乡的一切。对于桂花雨,我的理解是桂花雨者,桂花语也。
  桂花雨是琦君女士的一篇代表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在板书时,充分考虑了一点,左边的板书体现了“形散”的特点,通过独特的感知聚集到右边的“神聚”上。
  整个的设计过程,在“设想——实践——重建”中反复循环,回顾整个过程,还真是不虚此“磨”。现在就将自已磨课的过程,分为五个部分简单再现:
  初备:文本细读,推敲板块
  试上:发现问题,认真剖析
  重建:思维导图,细腻感受
  再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余音:磨课虽苦,必有所得
  一、初备:文本细读,推敲板块
  ——感悟渐欲迷人眼
  (一)初次阅读此文,就被琦君的文字深深吸引了,在反复读文背文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从大的方向定好板块设计。
  初备时发现以下几个不足之处:第一,板书内容太多,不好与教学完美融合,会让板书拖着教学内容走的嫌疑。不利于教学的流畅性。在教学板块设计方面,前部分的“通顺朗读、细腻感受、深情创作”分别是要求达到的目标,而后部分的“读懂课文、情节、作者”又是另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这样使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繁琐。因此,此设想推翻,进行第二次构思。
  (二)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做“减法思维”。将教学板块设为三个环节:个性朗读、细腻感受、深情表达。
  个性朗读
  1.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 。
  2.学生个性朗读
  3.个性汇报
  细腻感受
  1. 教师举例一个情节“收桂花”
  2.学生自学、批注
  3.交流汇报,预设三处情节
  深情表达
  1.推荐作品
  2.“借物抒情”的仿写
  3.生自由写
  4.反馈交流
        感悟:思考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敬畏,有敬畏才有提高。
  二、试上:发现问题,认真剖析
  ——不识学生真面目
  《桂花雨》一文充分体现了琦君散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写作风格,语言质朴,每一处都在体现思乡之情。想找到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颇为不易。研读文本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写摇花乐的这段可以用来仿写,通过仿写达到迁移文本,关注生活的目的。但是在试教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迁移表达。细细反思,发现我的“语文本体”的回归仅仅停留在最后的练写中,而其他环节还在继续着情意的体验。我把言语迁移的过程想得太简单了。
  此时,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情意体验与言语学习并不是一回事,迁移表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需要根据学生、文本情况进行科学铺垫。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目标如何达成?我只注意如何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而忽略了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及其前阅读的感受。我关注了言语学习,而又忽略了学生学习言语的客观规律。
  感悟:失败可以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教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三、重建:思维导图,细腻感受
  ——千磨万击还坚劲
  先暂且戏称自已是“重情之人”,故而在“情”的取舍上举棋不定,感觉总在“思乡情”上转悠,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品香,读出香,怎么感觉就是不对劲儿,所以整个环节下来就是在感受作者对家乡桂花香的怀念,仅此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思乡情”上做文章,其实现在想来,那会就是教给学生思乡情是什么感觉,领着学生走进课文那桂花香、思乡情大有浅尝辄止之嫌。写“香”的句子好几处,每句都展开研读,结果流程支离破碎,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忍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定格在“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就这么一句足够了,教师示范,抓住关键词去感悟的方法、作者用词精准简约的风格、甚至于弥漫的乡情,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是兜了一个圈子后,终于有了找到“真命天子”的喜悦了。
  摇花乐怎么“乐”,也是难坏了我。开始的设计为创设情境想象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还为此专门设计了教师用排比句的方式引读,比如:桂花纷纷落下,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落下来,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了上一层花地毯。然后带着感觉去美读,但是很快乐就感觉到又不对劲。人家琦君5岁就开始吟诗诵文了,就其文学底蕴,多美的句子还写不出来?就像萧红《祖父的园子》是写自由的那个段落,这样对比思考,还别说真找到门道了。于是预设这个体现桂花“摇呀摇”、“使劲地摇”,简简单单的语言“大声喊”,却极不简单地表达了小时候的琦君跟随大人摇桂花的“乐”,其语言的简约质朴再次跃然纸上。所以,就这么两句话,怎么表现“乐”领悟到了,不用多说,再辅之以欢快的背景音乐渲染,加上动作,那读出来的快乐就是自然的感情流露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初步感受读;第二层次:进入想象读;第三层次:化为现实喊
  感悟:思想的生长点。反思,是前进的车轮
  四、再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繁华落尽见真淳
  (一)独特感知
  第一个板块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到一种新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又能从中灵活运用到读懂课文的目的之中。“独特感知”就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自已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将自已从文中读到的不同感知能从相应的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引导同学们知道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并根据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体现,让学生更直观体会
  (二)细腻感受
  1.教师举例,出示文段:
  (1)示范:同学们猜猜,老师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教师示范批注——“香得浓,浸得透”。
  (2)想象:简单的六个字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师引语。
  (3)引导: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化为更形象的表达。
  (4)补充:丰富想象
  2.学生自学、批注
  3.交流汇报
  (1)预设一:摇花乐
  通过“初步感受读”、“ 进入想象读”、“ 化为现实喊”、“ 拓展升华读”四个层次的坡度设计,让学生将感受、想象化为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将摇花的快乐化为简单的动作与语言。
  (2)预设二:“带桂花”
  通过拓展课外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读懂母亲的话,并引出“乡愁”。将散文的“神”聚拢在此。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升华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板块的设计,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基点,以文本言语为载体,逐步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尊重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努力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构建桥梁,让学生同文本亲密接触,在言语实践中获得情意熏陶,实现“言意兼得”。这样的课堂少了一些煸情的声嘶力竭,多了一些质朴、自然、隽永。
  感悟:板块简洁、细节丰满、看似读悟、实则训练。
  五、余音:磨课虽苦,必有所得
  ——花雨缤纷入梦甜
  感谢我的导师特级教师邓蝴梅校长、语文教研员欧阳萍老师的辛勤指导,在她们的引领下,学习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独特感知为本,尊重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及其前阅读的感受。小学生理解与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将课文描述的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关注言语学习及学生学习言语的客观规律,促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文章。
  通过磨课,让我深切感悟到阅读课最重要应当是阅读能力培养取向。读懂一篇篇课文,并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通过一篇篇课文阅读,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才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所以无畏磨课吧,就为让我们的学生的学,还有自已的教,都能更加有意义。
  感悟:美好的教学充满着期待、惊喜和感激。
  • 【发布时间】2019/3/29 16:22:01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