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互联网对当前政治威胁的应对策略

 

【作者】 周 悦

【机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网络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根本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四个要素。本文分析我国目前在网络政治安全领域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维护我国的网络政治安全,让国家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的行进方向,也给当前我国的政治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网络在当今政治舞台扮演的消极角色,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政治安全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是指民族国家确保自己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处于没有威胁的状态,以及独立选择自己的民主发展模式、独立地进行政治决策、独立地进行政治权力配置和独立地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政治治理等。国家政治安全的范围是主权国家在现实空间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压力和颠覆以及内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国家之间的政治攻击和意识形态斗争, 不但可以在现实空间进行, 而且可以更方便地在网络空间进行。因此, 在网络时代, 国家政治安全的范围得到了扩展。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应该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四个要素。对外主要表现为防范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压力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对内主要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随着网络日益渗透到政治生活中,网络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国家的政治透明度、民主化水平等明显提高,政治权力也在发生转移,政治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1]
        二、加强互联网中政治安全的对策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斗争的,“杀手锏”,是世纪之交各国奋力攀登的制高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主动调整国家安全战略,使信息安全保障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对政治的积极影响,提高政府领导能力 
  主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本身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辨证思维,来看待主权。在文化主权、信息主权等概念被普遍认同的背景下,主权的内涵已日益成为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多元立体概念。此外,当国际合作逐步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生存方式时,主权的行使就不是绝对的,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的限制。在网络化时代,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条约、协议和国际惯例,主权的自我限制已经成为现实,传统的绝对主权己经不复存在。因此,客观地认识“国家网络主权的弱化”有利于我们科学的选择趋利弊害的对策。
        实际上,国家网络主权的弱化程度还很有限,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主权原则的实现,国家网络主权面临的现实威胁往往并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对国家网络主权干涉的结果。约瑟夫·奈认为,某些穷国可能由于实力,只拥有很小的事实上的自主权,某种形式的干涉可能在事实上增强这些国家的实力,从而增加其自主权。[2]专家指出信息安全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政府层面应建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变原来职能不匹配、重叠、交叉和相互冲突等不合理状况,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效率。
  (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利用网络参与政治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当然其所带来的制度外参与、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参与的不平衡,也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要趋利避害,把网络政治参与纳入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关键在于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2]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7.
        [3]马立斌,刘跃进,张世铨.中国国家安全概览(2005-2007)[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齐小娟.《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2,(5):30
        [6]王丹.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2008.
  • 【发布时间】2019/1/26 13:26:36
  • 【点击频次】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