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创建高效物理复习课的探讨

 

【作者】 马得才

【机构】 青海省乐都一中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物理复习课的指导思想
  复习课的效率高低,既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又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对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这里所谓的提前准备,并非单指狭义的写教案。而是指老师要对复习课有一个总体构思,通过比较、提炼、整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进行压缩,将浓缩后的精华集中到课堂上来,使课堂容量无限扩大。复习课的特点是“应试性”强,这是无可非议的前提。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陷入简单的知识回顾,因失去针对性而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老师在提前准备复习课时,必须在研究试卷的基础上把握好考点,课堂上直奔主题精讲精练。
  下面是我在高三物理课复习其间的一个总体构思,整理出来,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二、物理复习课的目标分解
  通过物理总复习,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渗透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这个复习目标分解分为三个过程:
  1、第一过程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模式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2、第二过程分板块复习。板块分别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复习重点是版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板块内的运用(包括物理实验拔高), 模式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板块复习训练。3、第三过程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进行大组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进行学科内大综合复习训练。模式模拟测试进行学科内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测试。
  三、物理复习课的复习对策
  教师要具有课前诊断与课后反馈的能力。课前诊断即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既与本节复习内容形成一脉贯通的知识链,又有效防止学生遗忘,避免学生出现“小猴子下山”的情况。课后反馈是指针对该堂内容设计练习题,老师根据习题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反馈,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
  首先,立足课本,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其次,钻研教材,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第三,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关注高考信息,随时了解最新动态。最后,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多沟通,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成。
  四、物理复习课的措施落实
  (一)抓课本,挖教材
  首先在复习中应立足基础知识,通过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应该让学生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引导学生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其次,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从而使运动和力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再则,以课本的习题背景、插图和阅读材料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或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应用中、低档试题进行训练,花大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二)抓考点,参考纲
  结合《考试说明》分析高考命题的规律,把握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准确把握高考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工作;收集近三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全卷考查的热点等。
  另外,关于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我认为也是必要的。高考考场上,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应试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常见如此情况,不少老师到了复习临近结束、大考在即时方才匆匆地面授机宜,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速成法”收效甚微。因此,老师要养成在适当的“情境”中,结合具体复习内容经常性地向学生传授应试技巧的习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方能让学生形成习惯,内化于心,诉诸于行。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尾.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34-43.
  [2] 罗明东,褚远辉,顾永清,张平海,李天凤,陈瑫.教育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35-237.
  [3] 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447.
  [4] 邱学华.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13-14.
  • 【发布时间】2018/12/20 11:23:37
  • 【点击频次】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