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 ;
【正文】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音乐新课程评价标准可知,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发展。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发展,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它是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深化和发展,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把人看成生命体来进行教育,并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同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则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结合当前课表中新的评价功能体系,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是我们音乐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对如何改进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也做了一些新尝试,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一、激励为主 树立信心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目光局限于乐理知识的传授,即有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探索与合作也是直接服务于“双基”而忽视学生个体对音乐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如:“你的想法很棒,这种办法很有创意,你的方式很独特”,或者通过教师的肌体语言,竖起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等。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学生自己感到我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在《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曲教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自己表演,我发现平时不太守纪律的一个男生居然也认真地表演,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他表演更起劲了,在其他学生上来表演的时候我特意叫上那个学生,他特别的开心,虽然表演的不太好,甚至还引来哄堂大笑,但我还是竖起了大拇指夸他表演得好。从那以后我意外地发现那个学生上音乐课特别的认真。
又如我在教学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一课时,围绕歌剧欣赏这一教学材料,我制订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了说明这部歌剧的中国背景,我范唱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歌剧中的音乐材料进行比较教学,这时,忽然有一位学生插了一句:“民歌《茉莉花》是这样的吗?”我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听过别地区版本的《茉莉花》,于是我问:“你听过不一样的民歌《茉莉花》吗?”果不其然,他在家里听他爷爷经常哼唱的《茉莉花》不是这个旋律的,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当堂唱了一下他所知道的《茉莉花》,原来是四川地区流传的《茉莉花》,当他唱完后,我马上边为他鼓掌边评价道:“你真是个有心人,能在课堂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唱的真有味道,让我们一起来为他鼓掌!”然后就着这个“插曲”,我请同学们对这三首旋律加以分析讨论,从而得出民歌音乐的流传性、群众性、变异性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歌原始创作与流传的过程,激起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虽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原先的安排不符,但却取得了出奇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
二、承认差异 注重发展
各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对音乐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学音乐,为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
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尤其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差异更显著。以往的音乐评价体系认为评价等同于考试,“一唱一奏定天下”,令许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让学生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投放到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如学生学习口琴曲《大海啊,故乡》。在教学时,对吹口琴感兴趣,能力较好的学生和理解准确、流畅地吹奏全曲,并且能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情调、大部分具有一定音乐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优秀。能准确地吹奏全曲,对流畅程度及表现力不作过分要求,偶尔出现一些小失误也可原谅;部分学生对吹口琴不太感兴趣,且能力一般的学生,如能完整、正确地吹奏两个乐句,也可给予良好的等第;个别音乐基础较差的,缺乏吹口琴兴趣的学生,如果能完整地吹奏第一句,也可给予合格。这些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轻松、愉快,既获得了成功,又增强了自信。
三、主体评价 展现个性
传统意义的音乐教学过多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致使教师的“讲”牵着学生走,整堂课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适应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根据这一要求我认为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首先,学生有权评价自己,也有权评价他人。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大胆地评价。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请上来或展示优美的舞姿,或描绘歌曲表现的意境或做一回小老师,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如何唱好新歌,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获,对每节音乐课都有兴趣。再如一次课上我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旋律片断创作,我发现一个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于是我请这个组长向大家介绍经验,她想了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创作,有的负责唱谱,有的负责记录,分工合作,就很快完成了任务。”另一位组员补充道:“现在欣赏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们都很高兴,有的小组没做好,主要是各管各的,谁也不听谁,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号召别的小组向他们学习。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他人,通过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要适当、合理、明确且不要过于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去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我发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更有权评价老师,教师虽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的亲密伙伴。轻松愉快、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如:我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的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评价是立体的、开放的。
如我在教学《草原赞歌》时,我在范唱之后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诚恳地说:“对老师的演唱,同学们有什么建议与要求吗?”一位男生稍加思索后大胆地说:“老师,你用民歌的演唱方法来唱这首歌,我们大都不太喜欢听,我希望老师再用通俗的方法演唱一下。”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这位同学的建议。”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用通俗唱法唱了一遍,学生们高兴极了,有的还鼓起了掌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正确用评价,能不断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加强艺术修养,还要努力掌握评价的技巧,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一、激励为主 树立信心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目光局限于乐理知识的传授,即有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探索与合作也是直接服务于“双基”而忽视学生个体对音乐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如:“你的想法很棒,这种办法很有创意,你的方式很独特”,或者通过教师的肌体语言,竖起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等。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学生自己感到我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在《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曲教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自己表演,我发现平时不太守纪律的一个男生居然也认真地表演,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他表演更起劲了,在其他学生上来表演的时候我特意叫上那个学生,他特别的开心,虽然表演的不太好,甚至还引来哄堂大笑,但我还是竖起了大拇指夸他表演得好。从那以后我意外地发现那个学生上音乐课特别的认真。
又如我在教学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一课时,围绕歌剧欣赏这一教学材料,我制订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了说明这部歌剧的中国背景,我范唱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歌剧中的音乐材料进行比较教学,这时,忽然有一位学生插了一句:“民歌《茉莉花》是这样的吗?”我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听过别地区版本的《茉莉花》,于是我问:“你听过不一样的民歌《茉莉花》吗?”果不其然,他在家里听他爷爷经常哼唱的《茉莉花》不是这个旋律的,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当堂唱了一下他所知道的《茉莉花》,原来是四川地区流传的《茉莉花》,当他唱完后,我马上边为他鼓掌边评价道:“你真是个有心人,能在课堂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唱的真有味道,让我们一起来为他鼓掌!”然后就着这个“插曲”,我请同学们对这三首旋律加以分析讨论,从而得出民歌音乐的流传性、群众性、变异性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歌原始创作与流传的过程,激起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虽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原先的安排不符,但却取得了出奇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
二、承认差异 注重发展
各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对音乐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学音乐,为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
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尤其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差异更显著。以往的音乐评价体系认为评价等同于考试,“一唱一奏定天下”,令许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让学生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投放到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如学生学习口琴曲《大海啊,故乡》。在教学时,对吹口琴感兴趣,能力较好的学生和理解准确、流畅地吹奏全曲,并且能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情调、大部分具有一定音乐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优秀。能准确地吹奏全曲,对流畅程度及表现力不作过分要求,偶尔出现一些小失误也可原谅;部分学生对吹口琴不太感兴趣,且能力一般的学生,如能完整、正确地吹奏两个乐句,也可给予良好的等第;个别音乐基础较差的,缺乏吹口琴兴趣的学生,如果能完整地吹奏第一句,也可给予合格。这些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轻松、愉快,既获得了成功,又增强了自信。
三、主体评价 展现个性
传统意义的音乐教学过多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致使教师的“讲”牵着学生走,整堂课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适应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根据这一要求我认为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首先,学生有权评价自己,也有权评价他人。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大胆地评价。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请上来或展示优美的舞姿,或描绘歌曲表现的意境或做一回小老师,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如何唱好新歌,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获,对每节音乐课都有兴趣。再如一次课上我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旋律片断创作,我发现一个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于是我请这个组长向大家介绍经验,她想了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创作,有的负责唱谱,有的负责记录,分工合作,就很快完成了任务。”另一位组员补充道:“现在欣赏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们都很高兴,有的小组没做好,主要是各管各的,谁也不听谁,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号召别的小组向他们学习。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他人,通过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要适当、合理、明确且不要过于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去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我发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更有权评价老师,教师虽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的亲密伙伴。轻松愉快、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如:我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的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评价是立体的、开放的。
如我在教学《草原赞歌》时,我在范唱之后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诚恳地说:“对老师的演唱,同学们有什么建议与要求吗?”一位男生稍加思索后大胆地说:“老师,你用民歌的演唱方法来唱这首歌,我们大都不太喜欢听,我希望老师再用通俗的方法演唱一下。”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这位同学的建议。”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用通俗唱法唱了一遍,学生们高兴极了,有的还鼓起了掌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正确用评价,能不断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加强艺术修养,还要努力掌握评价的技巧,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 【发布时间】2018/12/20 11:19:23
- 【点击频次】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