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作者】 保万荣

【机构】 青海省乐都县一中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最突出的表现是: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无疑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数学学习成绩还比较好,但是进入高中以后,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在学习能力、成效上不适应的现象,导致数学成绩明显下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其成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探索精神 
        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延续初中那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过于依赖,课前没有预习的过程,学习缺乏计划性。这直接导致在课上的四十五分钟内,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知识点没有思想准备,又要记笔记、又要消化知识要点,课上的时间就显很有限。课是听完了,却由于忙于其他,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基础训练不够扎实 
        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自我感觉良好的毛病。没有夯实基础,在理解了解题方法与途径之后就满足了,常常不去进行认真的训练,真正到了作业或考试的时候不是计算出错就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前功尽弃。
        三、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但是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四、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对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立体几何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新增的算法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所以说,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率。同时老师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钻研教法,千方百计的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做出准备。针对以上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个解决途径: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更明确,时间安排更合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专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及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课标”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继承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的长处,引进“探究式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两种教学方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这是新一轮课改中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潜在教学价值,精心铺设不同途径的探究之路,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探究、发现的思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归根到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探究能力,掌握学习方法,锻炼解题思维,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学得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杨东炜《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2]朱永广《谈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袁宝金《教会学生思维  培养解题能力》
  • 【发布时间】2018/12/20 11:14:53
  • 【点击频次】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