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辩证思维在政治教学中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很必要的,这是时代的需要;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政治课程本身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其方法和途径有:运用博引趣例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置高质量的疑问,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关键词:辨证思维 政治教学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可以说,思维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指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它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国民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为此,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
现代教育以思维为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教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有个转变、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博引趣例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教师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运用事例、故事、音像,乃至名言、谜语等教学媒介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思维,把教师讲的材料与课文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思考,触类旁通便很自然地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如,在讲授哲学《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选取事例,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极好范例。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天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手下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它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一块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方7 岁的小曹冲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来,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在7岁时是否真有这样的智慧, 难以考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思维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突破这一环节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2、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激励中得以强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发展迅猛,而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强化刺激认知手段,设置辩论、课堂讨论等适度紧张的课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强化。辩论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然后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辩论赛,正方主张“抵制洋节”,反方主张“引进洋节”。首先根据观点立场确定两方的组员,在学生的推荐下,选出两方的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查找知识点作为论据。然后通过辩论赛双方各陈述其论据。这样,学生不仅能理清这几个知识点:(1)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传统节日是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2)洋节日是西方文化的集中表达。大规模集体过洋节,会影响本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形成和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的洋节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引进洋节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4)引进西方洋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且在辩论中改变了学生“非此即被”的思维方式,要学会从两点去看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温寒江 《创新能力》
阮美玲 《浅谈例子启发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王朝英 《利用辩论法培创新思维能力》
任黎平《提高思想政治作业质量的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
关键词:辨证思维 政治教学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可以说,思维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指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它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国民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为此,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
现代教育以思维为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教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有个转变、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博引趣例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教师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运用事例、故事、音像,乃至名言、谜语等教学媒介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思维,把教师讲的材料与课文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思考,触类旁通便很自然地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如,在讲授哲学《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选取事例,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极好范例。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天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手下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它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一块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方7 岁的小曹冲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来,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在7岁时是否真有这样的智慧, 难以考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思维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突破这一环节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2、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激励中得以强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发展迅猛,而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强化刺激认知手段,设置辩论、课堂讨论等适度紧张的课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强化。辩论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然后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辩论赛,正方主张“抵制洋节”,反方主张“引进洋节”。首先根据观点立场确定两方的组员,在学生的推荐下,选出两方的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查找知识点作为论据。然后通过辩论赛双方各陈述其论据。这样,学生不仅能理清这几个知识点:(1)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传统节日是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2)洋节日是西方文化的集中表达。大规模集体过洋节,会影响本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形成和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的洋节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引进洋节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4)引进西方洋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且在辩论中改变了学生“非此即被”的思维方式,要学会从两点去看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温寒江 《创新能力》
阮美玲 《浅谈例子启发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王朝英 《利用辩论法培创新思维能力》
任黎平《提高思想政治作业质量的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
- 【发布时间】2018/12/20 11:11:23
- 【点击频次】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