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要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幼儿抓起。幼儿时期,正处于创新能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心理基础。这个时期,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创新教育,将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与加强。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
当幼儿生活在一个受到尊重和重视的环境中,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很容易进行创新性思维。如在幼儿园游戏中,他们会利用各种材料构造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还乐此不疲的称这是"新世纪的房子";在表演游戏中用各种废纸做成多姿多彩的时装,还得意洋洋地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用沙子堆搭城堡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表现的更突出了。反之,当幼儿生活在一个被压抑和轻视的环境中,心情郁闷的时候,就难以进行创新活动。为此,要重视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其进行创新的环境。
1、理解和沟通
教师或家长应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协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和调动孩子创新潜质的发挥。如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言行,允许他们的"尝试"与"破坏",鼓励他们的"标新"和"立异",使孩子无拘无束的表达与表现。在理解孩子的时候,成人要有一颗"孩子心",想孩子所想;在与孩子沟通时,成人要变成一个"大小孩",真正进入角色。
2、民主和宽容
教师不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不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无情法官。教师是幼儿的伙伴、朋友,应和孩子们休戚与共,感情相通。要与孩子融为一体,成为孩子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尊重孩子,把他看作是集体中的平等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让孩子参与班里的决策,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孩子讲错、做错。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鼓励、引导、挖掘他们言行中的合理成份,然后再从事实和道理上引导他们摒弃不正确的东西;切忌对孩子想法当头棒喝,一看他的做法有问题,就立即堵回去,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孩子创新的源泉。
3、自由和安全
"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氛围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幼儿创新能力养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师要积极提供这两个重要条件。如创设幼儿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多种材料:石、沙、棒、纸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探索性的玩,与众不同的玩,玩出新的方法,玩出新的花样,同时强化孩子的创新玩法,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引爆创新的激情
1、发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往往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心理动力。牛顿夏日乘凉,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砸到他身上,他忽发奇想:苹果熟了,怎么往地上落,不向天上飞呢?由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从此他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壶盖在水开时被冲得"咔咔"直响而好奇,最终改进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好奇心在创新发明中的重要性。
幼儿的好奇心是很稚嫩、很柔弱的,很容易受到摧残。我们必须精心呵护,加倍爱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儿童创新的天性得以发扬。
2、赏识孩子的"作品"
幼儿创新的源泉是生活经验,他们创造的作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限制孩子,切忌要求孩子迎合大人的口味,达到大人所谓的标准。如果过多地用成人的标准限制孩子,不允许他们有调皮的行为,结果可能培养出来的是只有依从、没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对孩子的作品,要多用"精彩极了"评价,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而少用"糟糕透了"来给孩子的作品判死刑。
三、捕捉创新的火花
1、从问题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三四岁的孩子一天到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到了五六岁时问题开始升级,问为什么。天上星星为什么会眨眼,天下雨前为什么会刮风,月亮挂在天上为什么掉不下来,大有不把成人问倒不罢休的架式。不要小看孩子的这些问题,他们俨然是小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奥秘。如果成人能尽其可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能回答时也能抱着虚心的态度予以对答,孩子的探索精神就会受到激励,得以发展。倘若孩子的提问得到的是训斥、呵责、讥笑、嘲讽,他就会受到挫折,久而久之,探索精神就没有了。
2、从想象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鼓励幼儿在探究某个问题时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如:美术课上教师让幼儿画"树",幼儿能画出各种不同的树,其中有名幼儿画的大树上还结着几个大大的太阳。老师问:"小明,你画的大树上怎么还结着几个大大的太阳呢?"幼儿回答:"我长大后想造几个太阳,一个太阳送到北冰洋,一个太阳送到南极,一个太阳送给缺少温暖的小朋友"。这时,教师带领幼儿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在这掌声响起时候,幼儿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了肯定,与此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欲望。
3、从大自然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大自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幼儿对这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老师或成人要多创造机会带幼儿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多接受一些外界刺激,从而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创新视野。
四、提高创新的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新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新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1、培养幼儿提问能力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新,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良好的提问。一个好的提问远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推崇创新的意识,鼓励幼儿敢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要打破教师向幼儿提问的习惯,而是培养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激发幼儿进行探索的欲望。
2、帮助幼儿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进行物体怎样移动的活动中,将各种形状的纸盒、积木、铁块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操作前只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们动起来",这时幼儿有的用手拍,有的用嘴吹,有的拍桌子下面,每人至少用三种以上的方法,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操作的,让全班幼儿讨论,看谁的办法好,谁的主意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
当幼儿生活在一个受到尊重和重视的环境中,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很容易进行创新性思维。如在幼儿园游戏中,他们会利用各种材料构造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还乐此不疲的称这是"新世纪的房子";在表演游戏中用各种废纸做成多姿多彩的时装,还得意洋洋地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用沙子堆搭城堡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表现的更突出了。反之,当幼儿生活在一个被压抑和轻视的环境中,心情郁闷的时候,就难以进行创新活动。为此,要重视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其进行创新的环境。
1、理解和沟通
教师或家长应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协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和调动孩子创新潜质的发挥。如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言行,允许他们的"尝试"与"破坏",鼓励他们的"标新"和"立异",使孩子无拘无束的表达与表现。在理解孩子的时候,成人要有一颗"孩子心",想孩子所想;在与孩子沟通时,成人要变成一个"大小孩",真正进入角色。
2、民主和宽容
教师不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不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无情法官。教师是幼儿的伙伴、朋友,应和孩子们休戚与共,感情相通。要与孩子融为一体,成为孩子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尊重孩子,把他看作是集体中的平等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让孩子参与班里的决策,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孩子讲错、做错。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鼓励、引导、挖掘他们言行中的合理成份,然后再从事实和道理上引导他们摒弃不正确的东西;切忌对孩子想法当头棒喝,一看他的做法有问题,就立即堵回去,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孩子创新的源泉。
3、自由和安全
"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氛围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幼儿创新能力养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师要积极提供这两个重要条件。如创设幼儿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多种材料:石、沙、棒、纸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探索性的玩,与众不同的玩,玩出新的方法,玩出新的花样,同时强化孩子的创新玩法,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引爆创新的激情
1、发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往往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心理动力。牛顿夏日乘凉,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砸到他身上,他忽发奇想:苹果熟了,怎么往地上落,不向天上飞呢?由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从此他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壶盖在水开时被冲得"咔咔"直响而好奇,最终改进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好奇心在创新发明中的重要性。
幼儿的好奇心是很稚嫩、很柔弱的,很容易受到摧残。我们必须精心呵护,加倍爱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儿童创新的天性得以发扬。
2、赏识孩子的"作品"
幼儿创新的源泉是生活经验,他们创造的作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限制孩子,切忌要求孩子迎合大人的口味,达到大人所谓的标准。如果过多地用成人的标准限制孩子,不允许他们有调皮的行为,结果可能培养出来的是只有依从、没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对孩子的作品,要多用"精彩极了"评价,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而少用"糟糕透了"来给孩子的作品判死刑。
三、捕捉创新的火花
1、从问题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三四岁的孩子一天到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到了五六岁时问题开始升级,问为什么。天上星星为什么会眨眼,天下雨前为什么会刮风,月亮挂在天上为什么掉不下来,大有不把成人问倒不罢休的架式。不要小看孩子的这些问题,他们俨然是小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奥秘。如果成人能尽其可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能回答时也能抱着虚心的态度予以对答,孩子的探索精神就会受到激励,得以发展。倘若孩子的提问得到的是训斥、呵责、讥笑、嘲讽,他就会受到挫折,久而久之,探索精神就没有了。
2、从想象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鼓励幼儿在探究某个问题时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如:美术课上教师让幼儿画"树",幼儿能画出各种不同的树,其中有名幼儿画的大树上还结着几个大大的太阳。老师问:"小明,你画的大树上怎么还结着几个大大的太阳呢?"幼儿回答:"我长大后想造几个太阳,一个太阳送到北冰洋,一个太阳送到南极,一个太阳送给缺少温暖的小朋友"。这时,教师带领幼儿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在这掌声响起时候,幼儿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了肯定,与此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欲望。
3、从大自然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大自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幼儿对这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老师或成人要多创造机会带幼儿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多接受一些外界刺激,从而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创新视野。
四、提高创新的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新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新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1、培养幼儿提问能力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新,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良好的提问。一个好的提问远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推崇创新的意识,鼓励幼儿敢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要打破教师向幼儿提问的习惯,而是培养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激发幼儿进行探索的欲望。
2、帮助幼儿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进行物体怎样移动的活动中,将各种形状的纸盒、积木、铁块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操作前只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们动起来",这时幼儿有的用手拍,有的用嘴吹,有的拍桌子下面,每人至少用三种以上的方法,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操作的,让全班幼儿讨论,看谁的办法好,谁的主意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8/12/20 11:10:18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