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体育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者】 徐丽丽

【机构】 建湖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情境教学法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也是集小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特点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当今小学体育课堂中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小学体育情境教学,对提高其有效性进行探索。
  一、创设各种情境,让体育课充满活力。
  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必须符合日常生活逻辑,符合语言使用习惯。违背实际生活,违反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情境,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无“有效”可谈。只有创设了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场景,才是情境教学,才可以谈论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故事情境。小学生生性活泼,喜欢和同伴在一起做游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联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玩与学融为一体。在掷准教学中,将掷准练习改编为“神投手”这一情境主题,将许海峰的事例引入教学,自己制作“靶子”,经过多次的练习,看谁打靶打得准,是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动作技能。
  (2)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恰当的设障布疑,让学生在困难中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从多角度思考,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获取新知。”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一张大垫子,让各组学生讨论,交流探讨如何才能“滚”过去,如何能更好的“滚”过去。在教师的主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在一问一答的环境中,学生们探索出正确的前滚翻的动作技巧,教学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练习情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上应结合多方面的特点,创设练习情境,把知识内容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练习中学到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玩的开心。例如:在锻炼学生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时,我结合学生平时喜欢玩的跳皮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展示富有个性的花样跳。这时,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操场,正跳、反跳、编花跳、合作跳……富有个性的花样跳法比比皆是,愉快的声音响彻操场的每个角落。如此别样的练习,迎合了学生的爱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在乐趣中掌握了动作技能。
  二、找准时机,设置教学情境。
  (1)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善形象思维,他们见到某种事物,便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思维--动作融为一体,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锻炼,以无声模仿操为主,如教师根据季节变化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为线索开展活动。如“找春天”就是在教师语言启发下,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奇妙的动作。准备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完成的,教师说“春天来了,小树长高了”,学生可做伸展运动,也可做提踵练习;“春天来了,桃花悄悄开了”,学生可做蹲起斜上举动作,也可三、五人拉手成圆形,表示桃花开;“春天来了,青蛙醒了”,学生可边叫边跳。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
  ① 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当我们学习某项运动技术时,常常用特点相近的运动现象来说明学习中的某个问题,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动作的情节、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形象化地感知到运动技术的速度、弧度、角度、用力方向、用力顺序、特点等,从而加快学生理解技术要领的过程。如,在教正面投掷垒球的动作时,提示学生想一想“鞭子抽打动物”一瞬那间疾速准确的举动,使学生产生思维联想,得出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要领,从而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② 作为发展身体活动能力的手段:通过角色模仿和情境的过程活动,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走、跑、跳、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如,在做高抬腿跑时,让学生想一想上坡骑自行车时的腿部动作;在培养跑的冲刺能力时,可创设“追逐跑”或“抓特务”等小游戏进行;在跳跃练习时,可创设通过“雷区”;投掷练习时,可创设“炸碉堡,填炮弹”,如此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 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创设“开火车”、“划龙船”、“火速到达”、“安全转移”等等。这是为了使教学环节、教材之间的衔接紧密和转换迅速,避免无意义的时间耗损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另外,还可以创设边转换边放松的调节性的情境活动。
  (3)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运用情境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课结束时,常常采用闭目入静放松法,教师就可提示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鹰在万里晴空之中翱翔,从而达到快速放松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本,在情境中尊重学生主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现在许多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往往被情境教学的花哨所迷惑,事实上,这些花哨的课堂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展示台,而忽视了对中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点拨、提高,这不利于中下学生在课堂上成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增强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模仿、体验、实践、交际等活动参与课堂。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实到实处。
  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光有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不够,还必须亲身感受到学生们的需求、愿望和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也抱着童心贴近学生,贴近儿童的心理世界,与学生们共同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8/11/30 14:15:26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