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双基”

 

【作者】 杜发强

【机构】 果洛州藏文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直以来,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即所谓“双基”)被广大物理教师认为是物理基础的唯一和全部。应该说,“双基”是物理基础,但不是唯一更不是全部。多年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分低能”现象就是一个极好的旁证,调查表明高分考生的“双基”比低分考生要扎实得多,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低能”现象呢?逻辑常识告诉我们,如果说“低能”是果,那么“高分”绝不是因。只能认为,“双基”与物理基础不能等量齐观,打好“双基”是“高分高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高分低能”现象说明说明为什么当今高考改革强调命题的指导思想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做为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强调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科学素养的内涵以及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作用,我认为高中物理基础是指基本的物理知识、学科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它们是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发展、个性形成以及后续学习的基本条件,在物理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应该强调的是,物理基础是包括物理知识在内的多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没有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学科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还将统治多少年;如果法拉弟没有“磁转变为电”的光辉思想的驱动和为之奋斗整整十年的艰辛劳动,第一台发电机不知何时诞生;如果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说不定至今还隐藏在茫茫的宇宙中!
  那么该如何去打好高中物理基础呢?当我们将物理基础局限在“双基”时,面对如今的高考,“打好基础”也就演绎成“教师教得痛、学生学得苦”的拼时间、比精力的消耗战。而当我们全面、准确理解了“物理基础”之后,要真正打好基础,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超越昨天,超越自我,转变教学行为,转换角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打好基础的前提条件。要打好学生的物理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者,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教学必须由教师中心、重传授、重结果向学生中心、重发展、重过程转变。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对学生打好基础是十分有害的。另外学生对“概括→应用”这个基本环节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但有的教师一开始就做“高考题”,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显然,这种欲速而不达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无助于物理基础的打好。
  其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打好基础的根本保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目前,一提起怎样学习物理,许多学生就会想到“看物理书”、“做物理题”、“翻充塞书包里的各种教辅资料”等等,这种深深打下应试烙印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学习、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能动性得到提升,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另外,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既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又是学生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再次,科学探究是打好基础的主要途径。如前所述,高中物理的“基础”不仅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拓展到包括学科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体现科学素养的更高层次的要素,那么,那种单靠高强度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消耗战来打好基础已是天方夜谭。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全过程,不仅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知识,而且学习、归纳、推理、猜测、理想化等处理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不仅会对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为什么牛顿的科学成就对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因此,如果没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科学的探究就不可能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也必将落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同样需要研究和创新。而这些才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科学素养的形成、终生的发展起真正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
  • 【发布时间】2018/11/30 14:14:48
  • 【点击频次】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