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作者】 蹇可平

【机构】 陵江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会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成长。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指出,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就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甚至曾经有过长时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少年时期的亲情情感缺失。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得到与父母的深层思想交流和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缺少一个倾诉的通道和正确的引导。当他看见别的小孩有父母的宠爱的时候便会很羡慕,同时会有嫉妒等不良情感,就连看见“父母”“留守儿童”等字眼的时候都会有一样异样的情感。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往往对于现实显示出一种无能为力和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
        儿童时期是一个培养人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许多“留守儿童”平常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隔代教育”等,祖辈们过于溺爱,得不到父母的有力监督,对许多坏习惯都不能清楚地认识或者是无人进行及时有力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听之任之的状态,久而久之便成为难以改变的陋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不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没有共享的概念;对外界的许多刺激表现为强烈的自卫和以暴力解决的思想;各种情绪不能适度表达;在平常的生活中对父母所给的生活费不能合理安排,大手大脚无节约观念、组织纪律性差,常常抱有一种“没有人管我,我说了算”的自我放任态度。更有甚者,和社会上一些带有不良习气的人称兄道弟,以“自由主义”为荣,形成行为偏差。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更是让老师感到力不从心。学校教育本来便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的配合,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完成。而“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在实质上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拼死拼活地在外面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关注,也只是顾及分数,不究其深层原因。而为了表示对子女的关心大多多给钱。这种方式产生的后果很糟糕,使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金钱的作用,对于学习漠然视之,对于老师交代的作业也以家庭负担过重,没有父母帮忙不能独立完成为由拖拉,养成极为不好的学习习惯,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不善于和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因势利导,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8/11/30 14:07:07
  • 【点击频次】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