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的要求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高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新标准;少教多学;自主课堂
少教多学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少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少教学,或者不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而是教师进行启发性的、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性的教学。多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深入地学习,改变从前“家庭作业”式的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如何把少教多”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中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拥有教学的绝对权威。师本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死守“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绝对服从,学生在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近年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布置预习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
三、培养学生的对文学意境的感悟能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深入其中,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意境,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必要的。如,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很大一部分就是体会其中悠长的意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怎样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无语凝噎”,又为什么“伤离别”,来龙去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凄美意境,这是多么美的一首词,又感动了多少人。在教的过程中还结合柳永的生平背景,一代才子,穷困潦倒,终不得志,死后竟是青楼女子将其安葬,就是这样的人,竟写下了如此凄美婉转的别离之词。这种情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很多学生都增强了对文学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学习背诵的兴趣。
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去进行课外训练,多去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课外学习中更多地去发现生活,实现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比较多的就是能表达看法、观点的文章,如《红楼之我观》等。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往往阅读面更广泛一些,观点思想也会更加成熟。
五、课后布置任务,让少教多学得以延伸
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提供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对这些课后作业别忘了赞扬,培养他们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成绩,更多的是对学生本身性格、素养的塑造。我们现在实施的少教多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梅春;“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和创新[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05期
2、俞会年;陈志德;浅谈“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分析[J];知音励志;2017年09期
3、张文俊;试论“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年02期
4、周建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4年14期
关键词:新标准;少教多学;自主课堂
少教多学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少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少教学,或者不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而是教师进行启发性的、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性的教学。多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深入地学习,改变从前“家庭作业”式的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如何把少教多”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中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拥有教学的绝对权威。师本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死守“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绝对服从,学生在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近年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布置预习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
三、培养学生的对文学意境的感悟能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深入其中,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意境,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必要的。如,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很大一部分就是体会其中悠长的意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怎样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无语凝噎”,又为什么“伤离别”,来龙去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凄美意境,这是多么美的一首词,又感动了多少人。在教的过程中还结合柳永的生平背景,一代才子,穷困潦倒,终不得志,死后竟是青楼女子将其安葬,就是这样的人,竟写下了如此凄美婉转的别离之词。这种情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很多学生都增强了对文学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学习背诵的兴趣。
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去进行课外训练,多去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课外学习中更多地去发现生活,实现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比较多的就是能表达看法、观点的文章,如《红楼之我观》等。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往往阅读面更广泛一些,观点思想也会更加成熟。
五、课后布置任务,让少教多学得以延伸
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提供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对这些课后作业别忘了赞扬,培养他们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成绩,更多的是对学生本身性格、素养的塑造。我们现在实施的少教多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梅春;“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和创新[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05期
2、俞会年;陈志德;浅谈“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分析[J];知音励志;2017年09期
3、张文俊;试论“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年02期
4、周建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4年14期
- 【发布时间】2018/11/30 14:06:41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