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一个农村初中美术教师眼中的十年课改
【关键词】 ;
【正文】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教育 人性化 生活化 社会化
2011年正式版新课标的颁发,历经十年的试行实验。近年来我县教育新课改,在各级领导重视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与课改风雨兼程。以身试行的我,既体验到了课改的艰辛,也见证了课改的功绩。纵观课改在农村美术课堂的效应,结合实践经验和考察总结,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 、方法提升内容,基础美术教学更加“人性化”。
济南市美术教研员丁建国说“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教材的灵活设计决定着方法的多变。新课标后,美术新教材走出了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线的传统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变“教材”为“学材”,建立以造型艺术语言为基础的四大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单元式划分,还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学习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美术活动,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突出现代意识和中国特色的新型美术教育教材。其次: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内容,增添了兴趣。记得米海峰老师曾说:“教学内容是颗颗珍珠,教师的引领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线。如何把漂亮的珍珠巧妙的串起来,需要莫大的教学智慧。”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是关键。教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的内容和巧妙多样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加工”,才能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由过去的灌输式到现在的启发式,再到探究性学习和生态式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很大程度的体现了关注学生、关注人性发展的宗旨。总之,内容让方法多样,方法使内容精彩。
记得在一次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时,听了青岛市刘建老师的一节《夸张的脸》,让我感触很深,如果不是后来的下课铃,我都不认为是在课堂上。整节课没有太多的修饰与花样,却给人入迷的感觉,轻松而自由,快乐又畅扬。像家长陪孩子在海边玩耍,一锤二切三扭搓,简洁、干练点出陶泥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师用体验说方法,学生用想象说形状,就这样导入了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是活跃非凡,一会儿团出个球做眼,一会儿切、搓成丝当发,一会儿又从泥中抽出了个爆炸头,学生手中的泥和泥中多变的形,让我感到平凡中的奇妙与艺术中的真实。课堂中的作品自评与互评更体现了过程的喜悦和学生对自我的一种认可。欣赏作品时,学生表现的也很是特别、积极、有见解。如:那大大的门牙是因吃零食后换来的歪牙;那扭曲的脸、圆圆的鼻子是考试不好气出来的;那飞上额头的眼睛和整个脸上的嘴是吃惊的样子;那又细又长的舌头,眼睛一睁一闭的模样是装扮的鬼脸……,在师生的交流中渗透着故事和经历,演绎着口才和思想,展现着欣赏与分享,这是一种别样的沟通。这让我不由得想到陶行知的一句话:“让我们解放眼睛,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把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通过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驾驭美术材料,把生硬枯燥的技能传授,演绎如此无痕又如此精到。把现实的课堂办成演示的舞台、自我的空间。学生在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呼吸,在过程中丰富,在思绪里升华,在动手中体验,总之,巧妙的方法、有效的引导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保持永恒的活力。而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任人都成其为人,天性得到保护,个性得以张扬。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书育人”更加人性化了。
二、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生活化”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正在盛行。
新课标指出:进入21世纪后的是视觉文化的时代,“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要求美术老师做一个时代博学者、新理念的创设者、实施人。又要力争做到探索、实现教育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伟大的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美术课不仅仅是过去所认为的单纯的技能技法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领悟和传授。而这种文化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此《新课程标准》把其类似于“越野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各自的特殊性。
作为偏远农村的美术教师,我要深刻领会这一点,并积极深入探索、搜集本土的特色资源,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这一点上我是这样做的,先充分的理解教材,结合实际把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在我们的教材内容中加以延伸,或者是根据我们当地的一些资源加以拓展,灵活的运用教材,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例如农村是一个地大物博,种类繁多、特色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不仅要系统透彻的了解这些资料,还要恰当的驾驭这种资源。才能让农村美术的课堂教学更完善,并真正的用起来,活起来。 社会是发展的,生活是变化的。有了四季的交替,才换来万物更新。才使得农式材料源源不断。我把农村现有和特有的材料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地方性民间艺术。我把这具有特色地域文化艺术的民间艺术又分为:剪纸(如:阳谷金凤杰)、面塑(如:冠县郎庄)、泥塑(如:聊城泥人张、马官屯泥娃娃)、版画(如:阳谷张秋木版年画)、工艺葫芦(如:东昌李玉成)虎头鞋······将我们聊城附近几县市的特色艺术资料整理成册或做成课件以欣赏课备用;第二类是:自然资源。是现代农居所处的辽阔环境。如:河流、小桥、家居、鸟禽、田地、树林等特色家园的自然风光。第三类是:农副产品。随着季节而改变的物种,如玉米包、高梁桔、稻谷种、棉壳、豆荚、干树枝、干花草·······归类打包;第四类是:常见农家日用品。有毛线、纽扣、碎布、火柴、铝条、铁丝等,也包括特殊地域的特色材料,如我们燕店香瓜市场常见的网袋(版画材料)、透明的彩色纸(可做扎花)等等。再将后两类分成块材、面材、线材和其他。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搜集使用。也有效的把美术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课程标准特有的导向性和适应性,让各个地方的特色资源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不同的地域特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生活方式,课程标准有着对全国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尤其是对经济、教育、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地区。课程特色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加之其它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增加教学的可能性、多样性及特色性,也更体现了美术教育所追求强调的人文性和愉悦性。因此,新课标下的基础美术教育更加贴近本地、本土式的“生活化”了。
三、让动力变毅力,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大发展势不可挡。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而如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是形势的所需、是发展的必需。
美术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 ,强调美术是人文学科的同时,更多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熏陶。陶行知先生说的:“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也是美……。”“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的观点,美是精彩的再现。达宁也曾这样说:“大自然无法躲避艺术家的慧眼”同样道出了那些惊世名作都是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启迪于现实实践的,只有你留意生活,生活才会器重你,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是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待艺术品”。这种“待艺术品”的再开发和利用,渗透着综合知识的使用。如:花的结构特点、生长环境要结合生物学科;构图如文章要分主次、富有结构的形式美,在手法上也有对比、渲染、夸张等等表现手段,并且还涉及到了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和比例关系。欣赏中接触到的背景历史、特色文化等和历史、政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等等。美术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人自身情感、思想、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美术学科的渗透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特点,在学生的学习中则起到重要的载体和沟通作用。因此,作为一种动力和活力,基础美术教育要重视、更要发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各方面都较悬殊的大国,推行这样让师生都乐于接受的新课标,的确不易呀,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一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问题可多了,和上课有关的、没关的统统出来了,这些全靠老师明确任务、慢慢的引导。而学生却在新课改的美术课上兴趣性很高、自由性也更大了,使得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主性学习,很容易让课堂失控。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现在,感觉轻松愉快多了,一节课下来,不但不累,而且感受到的是那知识的乐趣和艺术的深化。我深感到课改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也会将以全新的面孔展现给全体师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仿佛看到了“新美教”带给社会的新效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声明,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到不断的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形成明确的教育新观念,自觉地把改革的目标和自己教育理想结合起来。这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生涯,不能仅仅为了生存,更应为了理想。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课改中既不能急于求成,短期行为,也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改革。要做到大胆探索,慎重稳妥。只有这样,才会使课改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尽善尽美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才会有更新、更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专家解读2011新版课标.主讲人:陈卫和 黄露
2012年暑期远程学习新课标内容载录
雷玲主编《教师要学陶行知》第1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3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鲍列夫著.乔修业译《美学》第415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6年版
程淑华 余慧娟 赖配根著《如何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7页
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
张延凯著《走向新的教材观》第35页 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
2011年正式版新课标的颁发,历经十年的试行实验。近年来我县教育新课改,在各级领导重视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与课改风雨兼程。以身试行的我,既体验到了课改的艰辛,也见证了课改的功绩。纵观课改在农村美术课堂的效应,结合实践经验和考察总结,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 、方法提升内容,基础美术教学更加“人性化”。
济南市美术教研员丁建国说“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教材的灵活设计决定着方法的多变。新课标后,美术新教材走出了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线的传统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变“教材”为“学材”,建立以造型艺术语言为基础的四大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单元式划分,还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学习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美术活动,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突出现代意识和中国特色的新型美术教育教材。其次: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内容,增添了兴趣。记得米海峰老师曾说:“教学内容是颗颗珍珠,教师的引领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线。如何把漂亮的珍珠巧妙的串起来,需要莫大的教学智慧。”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是关键。教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合的内容和巧妙多样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加工”,才能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由过去的灌输式到现在的启发式,再到探究性学习和生态式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很大程度的体现了关注学生、关注人性发展的宗旨。总之,内容让方法多样,方法使内容精彩。
记得在一次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时,听了青岛市刘建老师的一节《夸张的脸》,让我感触很深,如果不是后来的下课铃,我都不认为是在课堂上。整节课没有太多的修饰与花样,却给人入迷的感觉,轻松而自由,快乐又畅扬。像家长陪孩子在海边玩耍,一锤二切三扭搓,简洁、干练点出陶泥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师用体验说方法,学生用想象说形状,就这样导入了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是活跃非凡,一会儿团出个球做眼,一会儿切、搓成丝当发,一会儿又从泥中抽出了个爆炸头,学生手中的泥和泥中多变的形,让我感到平凡中的奇妙与艺术中的真实。课堂中的作品自评与互评更体现了过程的喜悦和学生对自我的一种认可。欣赏作品时,学生表现的也很是特别、积极、有见解。如:那大大的门牙是因吃零食后换来的歪牙;那扭曲的脸、圆圆的鼻子是考试不好气出来的;那飞上额头的眼睛和整个脸上的嘴是吃惊的样子;那又细又长的舌头,眼睛一睁一闭的模样是装扮的鬼脸……,在师生的交流中渗透着故事和经历,演绎着口才和思想,展现着欣赏与分享,这是一种别样的沟通。这让我不由得想到陶行知的一句话:“让我们解放眼睛,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把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通过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驾驭美术材料,把生硬枯燥的技能传授,演绎如此无痕又如此精到。把现实的课堂办成演示的舞台、自我的空间。学生在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呼吸,在过程中丰富,在思绪里升华,在动手中体验,总之,巧妙的方法、有效的引导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保持永恒的活力。而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任人都成其为人,天性得到保护,个性得以张扬。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书育人”更加人性化了。
二、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生活化”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正在盛行。
新课标指出:进入21世纪后的是视觉文化的时代,“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要求美术老师做一个时代博学者、新理念的创设者、实施人。又要力争做到探索、实现教育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伟大的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美术课不仅仅是过去所认为的单纯的技能技法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领悟和传授。而这种文化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此《新课程标准》把其类似于“越野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各自的特殊性。
作为偏远农村的美术教师,我要深刻领会这一点,并积极深入探索、搜集本土的特色资源,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这一点上我是这样做的,先充分的理解教材,结合实际把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在我们的教材内容中加以延伸,或者是根据我们当地的一些资源加以拓展,灵活的运用教材,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例如农村是一个地大物博,种类繁多、特色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不仅要系统透彻的了解这些资料,还要恰当的驾驭这种资源。才能让农村美术的课堂教学更完善,并真正的用起来,活起来。 社会是发展的,生活是变化的。有了四季的交替,才换来万物更新。才使得农式材料源源不断。我把农村现有和特有的材料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地方性民间艺术。我把这具有特色地域文化艺术的民间艺术又分为:剪纸(如:阳谷金凤杰)、面塑(如:冠县郎庄)、泥塑(如:聊城泥人张、马官屯泥娃娃)、版画(如:阳谷张秋木版年画)、工艺葫芦(如:东昌李玉成)虎头鞋······将我们聊城附近几县市的特色艺术资料整理成册或做成课件以欣赏课备用;第二类是:自然资源。是现代农居所处的辽阔环境。如:河流、小桥、家居、鸟禽、田地、树林等特色家园的自然风光。第三类是:农副产品。随着季节而改变的物种,如玉米包、高梁桔、稻谷种、棉壳、豆荚、干树枝、干花草·······归类打包;第四类是:常见农家日用品。有毛线、纽扣、碎布、火柴、铝条、铁丝等,也包括特殊地域的特色材料,如我们燕店香瓜市场常见的网袋(版画材料)、透明的彩色纸(可做扎花)等等。再将后两类分成块材、面材、线材和其他。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搜集使用。也有效的把美术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课程标准特有的导向性和适应性,让各个地方的特色资源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不同的地域特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生活方式,课程标准有着对全国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尤其是对经济、教育、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地区。课程特色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加之其它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增加教学的可能性、多样性及特色性,也更体现了美术教育所追求强调的人文性和愉悦性。因此,新课标下的基础美术教育更加贴近本地、本土式的“生活化”了。
三、让动力变毅力,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大发展势不可挡。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而如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是形势的所需、是发展的必需。
美术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 ,强调美术是人文学科的同时,更多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熏陶。陶行知先生说的:“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也是美……。”“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的观点,美是精彩的再现。达宁也曾这样说:“大自然无法躲避艺术家的慧眼”同样道出了那些惊世名作都是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启迪于现实实践的,只有你留意生活,生活才会器重你,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是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待艺术品”。这种“待艺术品”的再开发和利用,渗透着综合知识的使用。如:花的结构特点、生长环境要结合生物学科;构图如文章要分主次、富有结构的形式美,在手法上也有对比、渲染、夸张等等表现手段,并且还涉及到了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和比例关系。欣赏中接触到的背景历史、特色文化等和历史、政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等等。美术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人自身情感、思想、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美术学科的渗透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特点,在学生的学习中则起到重要的载体和沟通作用。因此,作为一种动力和活力,基础美术教育要重视、更要发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各方面都较悬殊的大国,推行这样让师生都乐于接受的新课标,的确不易呀,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一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问题可多了,和上课有关的、没关的统统出来了,这些全靠老师明确任务、慢慢的引导。而学生却在新课改的美术课上兴趣性很高、自由性也更大了,使得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主性学习,很容易让课堂失控。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现在,感觉轻松愉快多了,一节课下来,不但不累,而且感受到的是那知识的乐趣和艺术的深化。我深感到课改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也会将以全新的面孔展现给全体师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仿佛看到了“新美教”带给社会的新效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声明,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到不断的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形成明确的教育新观念,自觉地把改革的目标和自己教育理想结合起来。这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生涯,不能仅仅为了生存,更应为了理想。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课改中既不能急于求成,短期行为,也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改革。要做到大胆探索,慎重稳妥。只有这样,才会使课改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尽善尽美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才会有更新、更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专家解读2011新版课标.主讲人:陈卫和 黄露
2012年暑期远程学习新课标内容载录
雷玲主编《教师要学陶行知》第1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3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鲍列夫著.乔修业译《美学》第415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6年版
程淑华 余慧娟 赖配根著《如何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7页
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
张延凯著《走向新的教材观》第35页 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
- 【发布时间】2018/11/30 13:59:43
- 【点击频次】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