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使者。
关键词:审美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的品味、审美的情趣”。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文教学中如何以美的视角去激发、引导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理、尚美的情操、审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些微的探讨。
一、在阅读教材中引领学生感悟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通过品词品句,理解教材中诗歌的意蕴美。?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读散文感受它的工整美与错落美。那些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因此就要体会它们的含蓄美。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读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定会引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联想。从而升起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情壮志;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必能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炬、激励志趣。对于这些美文美诗的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在语文文字美上寻求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深处感受美的顿悟。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一节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之初就叠用“盼望着”?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体会,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盼春”的心理。其次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东风来了”,让学生分析比较前后表达感情的变化。从分析比较中突出“东风”报信,宣告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再次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比较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指导本段朗读要点、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反复体会。这样就会将强烈的节奏和表现力的语言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激起学生美感之共鸣。从朱自清的美文中读出了作者对自然、时令季节的心灵感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乡愁》等诗篇里感受对家园对故乡浓浓的情思和血浓于水的灵魂。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文选涵盖着充盈的美育养分,只要施教者善于引导、点拨,我们的语文课将会成为美育的光源,将辐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欣赏美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无穷魅力;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既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在同感共受中加深了情感的交流,师生心灵共振,其乐融融。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沁园春、雪》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造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理斯言:“语文学习之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启示我们生活既是生活的舞台,又是语文学习生动的教材。如能将生活纳入语文学习范畴将是怎样的一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啊!
通过写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状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以思想感情。写《绿叶》时,可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可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如写《美丽的望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美,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了创造美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马成海;语文课外阅读浅谈[J];青海教育;2001年12期
2.马守营;走出语文课外阅读的困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4期
3.林玉芝;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水平[J];黑龙江教育;2002年12期
4.王振纲;就这样喜欢上了语文[J];课外语文(初中);2005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的品味、审美的情趣”。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文教学中如何以美的视角去激发、引导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理、尚美的情操、审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些微的探讨。
一、在阅读教材中引领学生感悟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通过品词品句,理解教材中诗歌的意蕴美。?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读散文感受它的工整美与错落美。那些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因此就要体会它们的含蓄美。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读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定会引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联想。从而升起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情壮志;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必能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炬、激励志趣。对于这些美文美诗的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在语文文字美上寻求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深处感受美的顿悟。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一节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之初就叠用“盼望着”?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体会,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盼春”的心理。其次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东风来了”,让学生分析比较前后表达感情的变化。从分析比较中突出“东风”报信,宣告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再次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比较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指导本段朗读要点、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反复体会。这样就会将强烈的节奏和表现力的语言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激起学生美感之共鸣。从朱自清的美文中读出了作者对自然、时令季节的心灵感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乡愁》等诗篇里感受对家园对故乡浓浓的情思和血浓于水的灵魂。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文选涵盖着充盈的美育养分,只要施教者善于引导、点拨,我们的语文课将会成为美育的光源,将辐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欣赏美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无穷魅力;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既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在同感共受中加深了情感的交流,师生心灵共振,其乐融融。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沁园春、雪》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造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理斯言:“语文学习之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启示我们生活既是生活的舞台,又是语文学习生动的教材。如能将生活纳入语文学习范畴将是怎样的一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啊!
通过写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状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以思想感情。写《绿叶》时,可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可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如写《美丽的望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美,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了创造美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马成海;语文课外阅读浅谈[J];青海教育;2001年12期
2.马守营;走出语文课外阅读的困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4期
3.林玉芝;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水平[J];黑龙江教育;2002年12期
4.王振纲;就这样喜欢上了语文[J];课外语文(初中);2005年11期.
- 【发布时间】2018/11/30 13:57:50
- 【点击频次】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