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关键词】 ;
【正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依据《考试大纲》命制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已形成了突出能力立意、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强调主干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等较为稳定的特征。因此,如何准确掌握高考的新动向、科学高效地组织地理专题复习备考,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本文就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重复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天气和气候;洋流;自然带等。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够进行很好的考查。
二、注意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并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再现,而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复习课必须要讲求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有书本知识的延续、延伸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站在八本教材之上将所学的不同章节,不同分支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使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地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迁移应用,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就能把地理教材中的“点、面”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性复习,从而达到从点到线到面的复习目的,使之形成横向、纵向,整体的知识网络。
三、要有适当的专题强化训练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就是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实际上也是“实际联系理论”要求。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考查,在思维逻辑上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亦即了解“实际问题”),再去联系理论,而此时所要联系的“理论”(也就是地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就不一定是相对集中的、某一特定知识范畴内的理论,甚至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多科理论的综合。学生在考试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所答非所问”、“答不全”、“原理运用错误”等都是源于此。在一贯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中,老师和同学都习惯于例证式的思维模式,这与考试中的实际要求存在思维水平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专题复习的设计必须要有案例分析,或者可以以案例为“问题”为“中心”设计专题,例如:在历年的高考中,36大题均为区域地理题,因此可设计《区域地理》专题。其中包括:①区域空间定位;②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③在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该区域的矿业、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专题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掌握技能、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学科“主干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
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存在明确的学科主干知识,毫无疑问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但在专题复习中,教师如何处理主干重点的再复习成为值得推敲的问题。应该说,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学科主干知识绝对不是回避的内容,关键是对学科主干知识如何认识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考查。事实上,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多表现在对学科主干思维方式的考查上,透过一定的情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透过某一问题的解题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见,“主干知识”的再复习不是浮在众多知识表面上的重点,而是要挖掘沉淀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主干”。
从综合学科考试命题角度,题目的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的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位综合科的教师,在本阶段的复习选材和挖掘知识主干时注意寻找“主题”与“主干”的熔点,这似乎与我们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建立了联系,热点问题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我们选择的“熔点”。在这一阶段的综合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的热点材料讨论交流是寻找“熔点”的前提。之后,是每一位教师从本学科的基本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方法角度去考虑和审视这些热点材料,加工成本学科专题复习的“熔点”材料。
五、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历年地理高考试卷都是“无图不出题,出题必出图”。但是在复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重“文”轻“图”,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得少。有些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背书、记答案的过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重复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天气和气候;洋流;自然带等。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够进行很好的考查。
二、注意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并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再现,而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复习课必须要讲求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有书本知识的延续、延伸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站在八本教材之上将所学的不同章节,不同分支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使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地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迁移应用,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就能把地理教材中的“点、面”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性复习,从而达到从点到线到面的复习目的,使之形成横向、纵向,整体的知识网络。
三、要有适当的专题强化训练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就是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实际上也是“实际联系理论”要求。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考查,在思维逻辑上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亦即了解“实际问题”),再去联系理论,而此时所要联系的“理论”(也就是地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就不一定是相对集中的、某一特定知识范畴内的理论,甚至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多科理论的综合。学生在考试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所答非所问”、“答不全”、“原理运用错误”等都是源于此。在一贯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中,老师和同学都习惯于例证式的思维模式,这与考试中的实际要求存在思维水平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专题复习的设计必须要有案例分析,或者可以以案例为“问题”为“中心”设计专题,例如:在历年的高考中,36大题均为区域地理题,因此可设计《区域地理》专题。其中包括:①区域空间定位;②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③在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该区域的矿业、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专题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掌握技能、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学科“主干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
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存在明确的学科主干知识,毫无疑问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但在专题复习中,教师如何处理主干重点的再复习成为值得推敲的问题。应该说,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学科主干知识绝对不是回避的内容,关键是对学科主干知识如何认识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考查。事实上,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多表现在对学科主干思维方式的考查上,透过一定的情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透过某一问题的解题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见,“主干知识”的再复习不是浮在众多知识表面上的重点,而是要挖掘沉淀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主干”。
从综合学科考试命题角度,题目的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的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位综合科的教师,在本阶段的复习选材和挖掘知识主干时注意寻找“主题”与“主干”的熔点,这似乎与我们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建立了联系,热点问题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我们选择的“熔点”。在这一阶段的综合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的热点材料讨论交流是寻找“熔点”的前提。之后,是每一位教师从本学科的基本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方法角度去考虑和审视这些热点材料,加工成本学科专题复习的“熔点”材料。
五、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历年地理高考试卷都是“无图不出题,出题必出图”。但是在复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重“文”轻“图”,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得少。有些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背书、记答案的过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 【发布时间】2018/10/21 9:42:01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