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向售货员学习班级管理的艺术
【关键词】 ;
【正文】 相信每一个人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一个店铺中觉得这里的衣服还不错时,马上会有一个微笑的售货员迎上来,热情地邀请你试一试。当你将衣服穿在身上时她会及时的称赞衣服非常合适,并周到服务。如果你不满意,就继续推荐并周到服务,让你觉得什么都不买就走真是太不好意思了。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登门槛效应”。这一理论就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的登,这样就能更容易地登上高处。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后进生”,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向售货员学习“登门槛效应”,不能对这些孩子一下子提出太高的要求,指望一次到位、一下根除、一劳永逸,而是应该采取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否则他们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甚至和教师、家长形成心理抵触,使获得的教育成果付之东流。
“登门槛效应”启示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教育工作时,班主任不能存有一劳永逸的惰性思想,而是应该将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这也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协调”理论,先提出很容易接受的的较小的道德要求,然后再提出较大的要求,进而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消费者大家都会有讨价还价的经历,店铺里一件衣服标价1000元,你看中了款式正在犹豫价钱时,售货员马上过来解释:“价钱可以商量嘛”,你心里合计,砍半价应该不会亏,还价500元。售货员装出亏本难受的样子:“再添点,500元卖给你我就亏了”。你坚持一会并作出要走的样子,他马上说:“成交,亏本卖了”。实际上这件衣服可能只能买400元。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下门槛效应”。 “下门槛效应”与“登门槛效应”是相对应,当人们想让别人为自己办某事情之前,先提出一个大的别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等别人拒绝并怀有一定歉意后,自己才亮出真正要让对方做的事情。由于前面拒绝了太多,人们往往会为留住面子尽力接受最后这项要求。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经常会采用批评的方式,这个时候,班主任就可运用“下门槛效应”,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谈话方式,促进学生努力改进缺点和错误,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我在担任高一班主任的时候,就遇上这样一个学生,小飞,刚进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家长疏于管理,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也直线下滑。我和父母商量之后定了这样一套方案。首先我对对小飞说,终止一切接触电脑的机会,由我和父母监管。不出所料,小飞强烈反对,因为他喜欢计算机,他还在计算机老师的协助下设计出程序参加过比赛呢。他一再请求宽限,我装出很勉为其难的样子,慢慢为他放宽一些限制,同意他在课表规定的时间里可以到计算机房,其余时间一律不能进入机房,并且不能再进入到校外的网吧,否则取消其上计算机课的机会。小飞经过权衡,终于同意了。后来,在我和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小飞逐渐意识到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摆脱了网络游戏的诱惑,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成绩也开始逐步回升,后来在年度计算机比赛中,他设计制作的电脑动画获得了自治区二等奖。我和父母也终于能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下门槛效应”不仅可以运用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对于一些成绩优秀而骄傲情绪日盛的学生,班主任也可以采取留面子、下门槛的技术。例如先提出一个较高的目标,来抑制他们的骄傲情绪,使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后再以较低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以鼓励,以克服优等生中“高原现象”使优生更优。
“下门槛效应”启示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考虑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切记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是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完善自己。如果批评过重或过频,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破摔。那么学生在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
售货员的推销技巧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领教,可是会有多少人去思考里面的心理学意义呢?教师是善于学习的群体,作为班主任更要细致观察生活,平时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的知识,这样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大胆尝试使用包括“登门槛效应”和“下门槛效应”在内的多种管理方法,也许会使你的班主任工作绝处逢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后进生”,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向售货员学习“登门槛效应”,不能对这些孩子一下子提出太高的要求,指望一次到位、一下根除、一劳永逸,而是应该采取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否则他们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甚至和教师、家长形成心理抵触,使获得的教育成果付之东流。
“登门槛效应”启示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教育工作时,班主任不能存有一劳永逸的惰性思想,而是应该将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这也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协调”理论,先提出很容易接受的的较小的道德要求,然后再提出较大的要求,进而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消费者大家都会有讨价还价的经历,店铺里一件衣服标价1000元,你看中了款式正在犹豫价钱时,售货员马上过来解释:“价钱可以商量嘛”,你心里合计,砍半价应该不会亏,还价500元。售货员装出亏本难受的样子:“再添点,500元卖给你我就亏了”。你坚持一会并作出要走的样子,他马上说:“成交,亏本卖了”。实际上这件衣服可能只能买400元。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下门槛效应”。 “下门槛效应”与“登门槛效应”是相对应,当人们想让别人为自己办某事情之前,先提出一个大的别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等别人拒绝并怀有一定歉意后,自己才亮出真正要让对方做的事情。由于前面拒绝了太多,人们往往会为留住面子尽力接受最后这项要求。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经常会采用批评的方式,这个时候,班主任就可运用“下门槛效应”,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谈话方式,促进学生努力改进缺点和错误,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我在担任高一班主任的时候,就遇上这样一个学生,小飞,刚进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家长疏于管理,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也直线下滑。我和父母商量之后定了这样一套方案。首先我对对小飞说,终止一切接触电脑的机会,由我和父母监管。不出所料,小飞强烈反对,因为他喜欢计算机,他还在计算机老师的协助下设计出程序参加过比赛呢。他一再请求宽限,我装出很勉为其难的样子,慢慢为他放宽一些限制,同意他在课表规定的时间里可以到计算机房,其余时间一律不能进入机房,并且不能再进入到校外的网吧,否则取消其上计算机课的机会。小飞经过权衡,终于同意了。后来,在我和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小飞逐渐意识到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摆脱了网络游戏的诱惑,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成绩也开始逐步回升,后来在年度计算机比赛中,他设计制作的电脑动画获得了自治区二等奖。我和父母也终于能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下门槛效应”不仅可以运用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对于一些成绩优秀而骄傲情绪日盛的学生,班主任也可以采取留面子、下门槛的技术。例如先提出一个较高的目标,来抑制他们的骄傲情绪,使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后再以较低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以鼓励,以克服优等生中“高原现象”使优生更优。
“下门槛效应”启示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考虑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切记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是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完善自己。如果批评过重或过频,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破摔。那么学生在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
售货员的推销技巧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领教,可是会有多少人去思考里面的心理学意义呢?教师是善于学习的群体,作为班主任更要细致观察生活,平时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的知识,这样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大胆尝试使用包括“登门槛效应”和“下门槛效应”在内的多种管理方法,也许会使你的班主任工作绝处逢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8/10/21 9:37:53
- 【点击频次】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