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优化美术欣赏课构建大美育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美术欣赏课则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诗歌、音乐以及各种自然美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少掉一办”。美术欣赏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情感,能陶冶学生良好的性情,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激起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修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构建大美育观
美术欣赏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个懂得艺术并能够欣赏艺术,具有审美素养的现代人。但是,如果在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靠出示书本上的几幅画作和转述教参上文字说明,则是很难达到前述目标的。因此,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要采取何种形式,要达到什么效果,应该是美术教师着力探索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大美育”的理念,整合美育中音乐、文学的素材,构建综合性、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值得老师们尝试。
一、整合音乐课程资源,构建多维美术欣赏教学新方式
上美术欣赏课时,尝试用配乐解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作品意境,根据教材内容归纳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需要,采用初、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外优秀乐曲,配有幻灯资料,制作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美术作品欣赏”,上美术欣赏课时,学生一边听配乐解说,一边看绘画作品,他们感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上进行多维情感体验,能很快进入作品意境,感受到作品的美学价值,继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时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情的解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更高层次上获得美的认识,从而积淀形成审美的素质,这比仅凭形式获得来的美感来得强烈,来得深刻,这种形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进行外国作品欣赏时,选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名曲配画解说。如:讲解珂勒惠支的铜版画《反抗农民战争》(之一)这幅作品时选用了拉科奇进行曲为配画解说;欣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加来城义民”,则选用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音,再如讲解著名世界建筑“悉尼歌剧院”就配用弦乐小夜曲和水上音乐组曲。学生能随着美妙的音乐与解说进入画面,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他们边看边发出惊叹,完全沉浸在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形、色、意之中,他们就象亲眼看了夜晚悉尼歌剧院呈现在一片灿烂辉煌的晚霞中,象一艘满载而归的帆船,由此而引发情感想象,达到深刻的心理感受,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习热情,正如徐悲鸿所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情绪”。
二、整合文学(尤其是诗歌)素材,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内涵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二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课中,有意识地酝酿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氛,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画境、创造画境,或让学生带者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古希腊诗人西摹尼得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中国山水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见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可称上水乳交融了。笔者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诗歌融入美术课堂。依据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把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让他们去领略诗情画意,增强审美感受。在讲授《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让学生充分体会线之美。利用大自然曲线和直线组合的美景,让学生在提高对线的认识基础上想像,并画成诗意画,进一步体会线在自然美与艺术美中作用。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唐诗,让学生感受如画的诗意里的美丽的色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明丽和谐,两个黄鹂点缀在一树翠柳中间婉转歌唱,真是有声有色;一行白鹭直冲向深邃广阔的青天。千年积雪覆盖的西岭“含”于窗内,奔流涌动的长江之畔停泊着待发的航船。谓之动静相称。好一幅动人的春景画图啊!联系绘画,领悟诗中用色的妙处,把诗歌、绘画结合起来欣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境界和审美享受。
三、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将《诗配画》和学生们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学习与欣赏有机的结合上起来,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我和语文教师的那份惊喜是难以形容的。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让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一课中,找出相关内容在教师播放相关录相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它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磁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作为教师应该以心发现心、以火点燃火,去发现学生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给学生一双亮眼睛,相信自己也会有很多发现。
参考文献:
1.卢瑾;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1年18期
2.曾军宏;关于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顾勤勤;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J];新课程导学;2011年26期
4.王阳;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构建大美育观
美术欣赏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个懂得艺术并能够欣赏艺术,具有审美素养的现代人。但是,如果在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靠出示书本上的几幅画作和转述教参上文字说明,则是很难达到前述目标的。因此,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要采取何种形式,要达到什么效果,应该是美术教师着力探索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大美育”的理念,整合美育中音乐、文学的素材,构建综合性、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值得老师们尝试。
一、整合音乐课程资源,构建多维美术欣赏教学新方式
上美术欣赏课时,尝试用配乐解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作品意境,根据教材内容归纳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需要,采用初、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外优秀乐曲,配有幻灯资料,制作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美术作品欣赏”,上美术欣赏课时,学生一边听配乐解说,一边看绘画作品,他们感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上进行多维情感体验,能很快进入作品意境,感受到作品的美学价值,继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时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情的解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更高层次上获得美的认识,从而积淀形成审美的素质,这比仅凭形式获得来的美感来得强烈,来得深刻,这种形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进行外国作品欣赏时,选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名曲配画解说。如:讲解珂勒惠支的铜版画《反抗农民战争》(之一)这幅作品时选用了拉科奇进行曲为配画解说;欣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加来城义民”,则选用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音,再如讲解著名世界建筑“悉尼歌剧院”就配用弦乐小夜曲和水上音乐组曲。学生能随着美妙的音乐与解说进入画面,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他们边看边发出惊叹,完全沉浸在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形、色、意之中,他们就象亲眼看了夜晚悉尼歌剧院呈现在一片灿烂辉煌的晚霞中,象一艘满载而归的帆船,由此而引发情感想象,达到深刻的心理感受,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习热情,正如徐悲鸿所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情绪”。
二、整合文学(尤其是诗歌)素材,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内涵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二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课中,有意识地酝酿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氛,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画境、创造画境,或让学生带者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古希腊诗人西摹尼得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中国山水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见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可称上水乳交融了。笔者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诗歌融入美术课堂。依据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把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让他们去领略诗情画意,增强审美感受。在讲授《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让学生充分体会线之美。利用大自然曲线和直线组合的美景,让学生在提高对线的认识基础上想像,并画成诗意画,进一步体会线在自然美与艺术美中作用。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唐诗,让学生感受如画的诗意里的美丽的色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明丽和谐,两个黄鹂点缀在一树翠柳中间婉转歌唱,真是有声有色;一行白鹭直冲向深邃广阔的青天。千年积雪覆盖的西岭“含”于窗内,奔流涌动的长江之畔停泊着待发的航船。谓之动静相称。好一幅动人的春景画图啊!联系绘画,领悟诗中用色的妙处,把诗歌、绘画结合起来欣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境界和审美享受。
三、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将《诗配画》和学生们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学习与欣赏有机的结合上起来,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我和语文教师的那份惊喜是难以形容的。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让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一课中,找出相关内容在教师播放相关录相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它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磁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作为教师应该以心发现心、以火点燃火,去发现学生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给学生一双亮眼睛,相信自己也会有很多发现。
参考文献:
1.卢瑾;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1年18期
2.曾军宏;关于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顾勤勤;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J];新课程导学;2011年26期
4.王阳;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 【发布时间】2018/10/21 9:29:38
- 【点击频次】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