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学生生活
【关键词】 ;
【正文】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技能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能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解决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不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活学活用
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对于“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的大小”,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为此,在教学中,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领略1公顷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联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划船的次数;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技能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能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解决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不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活学活用
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对于“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的大小”,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为此,在教学中,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领略1公顷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联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划船的次数;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8/10/21 9:23:14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