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备课
【关键词】 ;
【正文】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历史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分阶段进行备课:
一、第一阶段——开学前的工作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学科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的那些内容需要我们学习呢?学习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明确历史教师肩上的重任和光荣职责;学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可以有助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标准,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架构;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课程标准中的附录,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编排体系;二是注意领会课标对每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因为每一具体提法都科学地概括了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结论。这样,教师在每一单元教材的备课中,就能既从整体看到局部,又能从局部看到全体,这样才能把教材各单元的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二)对照新课标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和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四)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全面了解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状况后,下一步就可以拟定学期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标对学段的要求、对本册书的要求、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等内容。
二、第二阶段——开学后每节课前的工作
(一)备教材
1、备选编意图。历史课中的每一课题,必然与前面已教过的旧课和以后要教的新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把局部的教材内容和整体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即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弄清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2、备知识结构。第一,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教材编排形式、体例、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及训练重点。第二,从内容入手,找准与学生旧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同化点。考虑教材知识点中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再次,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并建立同化,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3、备知识整合。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教师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请教有关学科教师,或通过上网查询有关知识来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使知识的整合符合本学科教学的特征,而不至于喧宾夺主。同一专题的内容要做到纵观全局,一线贯穿。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专题。教师钻研教材需要越过章节之间、分代之间和国别之间等界限,要把同一专题的内容分类贯穿,并且观察它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并深入思考每一历史问题在这条线上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
(二)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历史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分阶段进行备课:
一、第一阶段——开学前的工作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学科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的那些内容需要我们学习呢?学习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明确历史教师肩上的重任和光荣职责;学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可以有助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标准,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架构;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课程标准中的附录,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编排体系;二是注意领会课标对每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因为每一具体提法都科学地概括了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结论。这样,教师在每一单元教材的备课中,就能既从整体看到局部,又能从局部看到全体,这样才能把教材各单元的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二)对照新课标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和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四)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全面了解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状况后,下一步就可以拟定学期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标对学段的要求、对本册书的要求、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等内容。
二、第二阶段——开学后每节课前的工作
(一)备教材
1、备选编意图。历史课中的每一课题,必然与前面已教过的旧课和以后要教的新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把局部的教材内容和整体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即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弄清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2、备知识结构。第一,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教材编排形式、体例、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及训练重点。第二,从内容入手,找准与学生旧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同化点。考虑教材知识点中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再次,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并建立同化,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3、备知识整合。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教师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请教有关学科教师,或通过上网查询有关知识来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使知识的整合符合本学科教学的特征,而不至于喧宾夺主。同一专题的内容要做到纵观全局,一线贯穿。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专题。教师钻研教材需要越过章节之间、分代之间和国别之间等界限,要把同一专题的内容分类贯穿,并且观察它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并深入思考每一历史问题在这条线上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
(二)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 【发布时间】2018/10/21 9:18:52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