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重视交往艺术,促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 ;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修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而人际关系又是通过交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且也是行为上互相影响的过程。作为中学生中的“后进生”群体,自卑叛逆心理较强,更需要与人交往中获得信心、动力、安全感和稳定感。在他们诸多人际关系中,与教师的关系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导师。因此基于这一点,教师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平等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师生平等
《礼记》提出:“教学相长。”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尊师爱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不少人的潜意识里还有着“师道尊严”的思想。老师训诉学生,便成为理所当然,学生稍有反抗,便是大逆不道。甚至有些教师觉得自己必须有绝对权威,一言既出,闻风而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其实要真正做好教学工作,是需要师生心心相印,感情相通的。教师要学好“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强调教育教学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教师应该了解后进生,要懂得他们的心理,要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最好是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能够让后进生对你无话不说,你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你才能以心换心。
二、一视同仁
“后进生”往往学习成绩差,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性地制造点小事端,惹得同学不欢迎,教师不喜欢。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是一个可爱的群体。卫生大扫除的时候,不怕脏,不怕累,脸上汗水最多的往往有他们;运动场上,奋力拼搏,跑在最前面的往往有他们;手工制作中,心灵手巧,做工精细者往往有他们……你还能说,他们不优秀吗?只是他们更需要教师特别的关爱。
1.信任,打开后进生的潜能。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命潜能、不同的个性品质。学生的潜能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恰好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学生的潜能表现在体育上;有的表现在文艺上;有的可能教师被认为除了能多打扫点卫生以外,一无是处。而这微不足道的地方,有可能是这个孩子享用不尽的财富。他能够踏踏实实、善始善终地做好被大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琐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教育,将来他何止只是当个清洁工!信任,可以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可以温暖后进生灰冷的心灵,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
2.理解,给后进生成长空间。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大多的后进生好像精力更充沛一些,他们显得更活泼不羁,行为更冲动一些,因此才经常性地违犯规定。我们成人不是也有懒散的时候,不是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也像他们一样,同一错误重复出现吗?何况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呢?人就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程中进步的,教师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
3.表扬,激励后进生转变。教师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表扬要讲艺术,表扬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后进生经过一番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及时表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表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表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若表扬他很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小子”,更不是智商低下的“低能儿”,相反,一定意义上,可能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对后进生要有所“偏爱”,课堂上举手发言给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千万别让他们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
4.尊重,架起师生沟通之桥。自尊是人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后进生自我意识、自尊心理更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在渴望理解之时易自我封闭。当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希望一次次破灭,原本自卑之心更为自卑,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最深刻的冲动。”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决在于尊重。”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后进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水者手中的救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学生在共同交流中成为知心朋友,促使学生在尊重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
5.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容易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只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但是,爱决不是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总之,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教师必须学会交往艺术。改变传统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每个发展中的个体,让后进生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在鼓励中发扬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偷快的转变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从而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师生平等
《礼记》提出:“教学相长。”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尊师爱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不少人的潜意识里还有着“师道尊严”的思想。老师训诉学生,便成为理所当然,学生稍有反抗,便是大逆不道。甚至有些教师觉得自己必须有绝对权威,一言既出,闻风而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其实要真正做好教学工作,是需要师生心心相印,感情相通的。教师要学好“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强调教育教学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教师应该了解后进生,要懂得他们的心理,要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最好是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能够让后进生对你无话不说,你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你才能以心换心。
二、一视同仁
“后进生”往往学习成绩差,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性地制造点小事端,惹得同学不欢迎,教师不喜欢。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是一个可爱的群体。卫生大扫除的时候,不怕脏,不怕累,脸上汗水最多的往往有他们;运动场上,奋力拼搏,跑在最前面的往往有他们;手工制作中,心灵手巧,做工精细者往往有他们……你还能说,他们不优秀吗?只是他们更需要教师特别的关爱。
1.信任,打开后进生的潜能。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命潜能、不同的个性品质。学生的潜能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恰好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学生的潜能表现在体育上;有的表现在文艺上;有的可能教师被认为除了能多打扫点卫生以外,一无是处。而这微不足道的地方,有可能是这个孩子享用不尽的财富。他能够踏踏实实、善始善终地做好被大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琐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教育,将来他何止只是当个清洁工!信任,可以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可以温暖后进生灰冷的心灵,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
2.理解,给后进生成长空间。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大多的后进生好像精力更充沛一些,他们显得更活泼不羁,行为更冲动一些,因此才经常性地违犯规定。我们成人不是也有懒散的时候,不是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也像他们一样,同一错误重复出现吗?何况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呢?人就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程中进步的,教师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
3.表扬,激励后进生转变。教师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表扬要讲艺术,表扬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后进生经过一番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及时表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表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表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若表扬他很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小子”,更不是智商低下的“低能儿”,相反,一定意义上,可能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对后进生要有所“偏爱”,课堂上举手发言给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千万别让他们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
4.尊重,架起师生沟通之桥。自尊是人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后进生自我意识、自尊心理更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在渴望理解之时易自我封闭。当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希望一次次破灭,原本自卑之心更为自卑,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最深刻的冲动。”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决在于尊重。”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后进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水者手中的救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学生在共同交流中成为知心朋友,促使学生在尊重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
5.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容易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只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但是,爱决不是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总之,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教师必须学会交往艺术。改变传统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每个发展中的个体,让后进生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在鼓励中发扬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偷快的转变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从而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18/10/21 9:18:09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