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刍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的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语文素质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探究学习;社会文化
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它主要从语文方面去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旨在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所谓素养,也就是素质和修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等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因此,要完成语文教育,个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预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素质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张扬个性。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锻炼主动参与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获至宝。又如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五、积累社会文化,开阔视野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本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外,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也应让学生从课外读写视听中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他爷爷的死“我的爷爷飞上天去了”。许多同学都大笑,我便给它添了一句“我的爷爷平时多做善事,听大人说多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升天,我想爷爷一定飞到天上去了”。这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效果却完全不同。可见积累社会文化知识对培养语文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多姿多彩的整个社会都是五彩斑斓的语文素养也是多元辩证的,提高语文素养也应当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只有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目标也就可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于漪 《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
【3】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探究学习;社会文化
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它主要从语文方面去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旨在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所谓素养,也就是素质和修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等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因此,要完成语文教育,个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预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素质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张扬个性。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锻炼主动参与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获至宝。又如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五、积累社会文化,开阔视野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本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外,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也应让学生从课外读写视听中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他爷爷的死“我的爷爷飞上天去了”。许多同学都大笑,我便给它添了一句“我的爷爷平时多做善事,听大人说多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升天,我想爷爷一定飞到天上去了”。这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效果却完全不同。可见积累社会文化知识对培养语文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多姿多彩的整个社会都是五彩斑斓的语文素养也是多元辩证的,提高语文素养也应当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只有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目标也就可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于漪 《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
【3】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
- 【发布时间】2018/10/21 9:17:19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