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师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 ;
【正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什么特征和作用?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出版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和“反思活动”。在杜威看来,常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反思行为则是自发地对其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能够促使行为向更理性和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景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和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 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此后,关于“教学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非常热烈,并且逐渐影响我国。“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特征:第一,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第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色彩。当然,这种研究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不同,它是针对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可以表现为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而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的撰写。就研究文本的形态来说,也与专家学者的论文、研究报告有所不同,它着重于分析具体案例,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记录反思与经验,改进教学的心路历程等;第三,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怎样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秦始皇、拿破仑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多媒体及互联网如何与课堂讲述紧密结合);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如教材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既有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而进行的反思(如有的教师善于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营造气氛-----),也有借学生的质疑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二,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实践智慧既不等同于教学经验,因为它是对教学经验的理性认识,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是关注的是具体化、情境化的教学实践。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出版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和“反思活动”。在杜威看来,常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反思行为则是自发地对其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能够促使行为向更理性和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景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和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 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此后,关于“教学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非常热烈,并且逐渐影响我国。“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特征:第一,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第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色彩。当然,这种研究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不同,它是针对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可以表现为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而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的撰写。就研究文本的形态来说,也与专家学者的论文、研究报告有所不同,它着重于分析具体案例,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记录反思与经验,改进教学的心路历程等;第三,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怎样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秦始皇、拿破仑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多媒体及互联网如何与课堂讲述紧密结合);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如教材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既有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而进行的反思(如有的教师善于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营造气氛-----),也有借学生的质疑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二,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实践智慧既不等同于教学经验,因为它是对教学经验的理性认识,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是关注的是具体化、情境化的教学实践。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 【发布时间】2018/10/21 9:14:29
- 【点击频次】436